宋·蘇舜欽
無戰王者師, 有備軍之志?! ?br>
天下承平數十年, 此詩雖存人所棄。
今歲西戎背世盟, 直隨秋風寇邊城。
屠殺熟戶燒障堡, 十萬馳騁山岳傾。
國家防塞今有誰, 官為承制乳臭兒。
酣殤大嚼乃事業, 何嘗識會兵之機。
符移火急蒐卒乘, 意謂就戮如縛尸。
未成一軍已出戰, 驅逐急使緣崄巇。
馬肥甲重士飽喘, 雖有弓箭何所施。
連顛自欲墮深谷, 虜騎指笑聲嘻嘻。
一麾發伏雁行出, 山下奄截成重圍。
我軍免胄乞死所, 承制面縛交涕洟。
逡巡下令藝者全, 爭獻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放之去, 東走矢液皆淋漓。
首無耳準若怪獸, 不自愧恥尤生歸。
守者沮氣陷者苦, 盡由主將之所為。
地機不見欲僥勝, 羞辱中國堪傷悲。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秋七月,西夏主趙元昊侵犯慶州(今甘肅慶陽縣)。宋慶州柔遠寨蕃部巡檢嵬通曾破元昊后橋諸堡,但元昊隨即反撲,大敗宋軍于走馬嶺。宋環慶路都監齊宗矩、走馬承受趙德宣、寧州都監王文率兵增援,途中遇西夏伏軍,大敗。齊宗矩等被俘,后被放還。《慶州敗》即寫于這一年,可以說是一首即時之作。宋代國力國勢不振,一直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汲取前朝的教訓,宋太祖、宋太宗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政治軍事制度,特別是把兵權集中于中央,由皇帝直接掌握,遂使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驕惰,喪失戰斗力,對遼、西夏、金的侵擾一而再,再而三地喪師失利。慶州一役集中反映了兵制的腐敗,將帥的無能?!稇c州敗》對此的揭露又不僅僅局限在慶州一仗上,因此可以看作是一首政治詩。
這首詩記寫了從戰爭發端到宋軍慘敗,面縛乞降,大敗而歸的全過程。但為了揭示戰爭失敗的癥結,作者作了精心的選材與安排?!爸彪S秋風寇邊城”,“十萬馳騁山岳傾”是寫戰爭的發端;而著力渲染的是西夏兵勢之盛,而緊接著敘寫宋軍邊防的四句是“國家防塞今有誰?官為承制乳臭兒。酣觴大嚼乃事業,何嘗識會兵之機”,將領既不得其人,又耽于奢侈享樂,敵我對照,揭示了敗因之一。自“符移火急蒐卒乘”起的十句寫宋軍應戰的經過,但詩人并未在交戰場面上鋪開描繪,而著重地描寫了宋軍戰前的心理狀態——“意謂就戮如縛尸”;臨戰的態勢——“未成一軍已出戰,驅逐急使緣崄巇”;部隊裝備——“馬肥甲重士飽喘”和行軍作戰的能力——“連顛自欲墮深谷”,生動地表現出宋軍的驕惰無備和素質低劣,揭示了敗因之二。至此,敗勢已定,敗局已成,對敵我交戰便一筆帶過。而后詩人用八句集中描繪了降將與敗兵的種種丑態,淋漓盡致地活現了他們“面縛”乞降,為茍全性命而“爭獻小技”,被劓鼻馘耳后屁滾尿流地逃命的可笑、可鄙、可悲的一幅幅連續的畫面,以鬧劇的手法加強了這場歷史悲劇的效果,以漫畫式的筆觸加深了對主題的揭示。
以議論入詩,以議論為骨是這首詩的又一個顯著特點。詩的頭四句,前兩句引古詩議論,后兩句借此論當世,指出了北宋邊事屢敗的根本原因,對外關系失策,不能成為王者之師;缺乏對抗的實力,沒有堅強的武備。這一議論實在是全詩的提示,它與下面對慶州一段的全面敘寫相輔相成:描寫對議論作了生動的說明,而議論則為貫穿描寫的理脈。而全詩最后的四句議論,則是在對戰爭全過程敘寫和對失敗后將帥們的丑行劣跡的暴露后作出的,它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盡由主將之所為”以及這一敗仗的可悲后果:“羞辱中國堪傷悲?!币宰h論始,以議論終,結構上呼應的這兩處議論與中間對戰爭的記寫,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慶州敗績乃至對北宋邊事頻頻失利的深刻的見解。
《慶州敗》這首詩的語言不事雕琢,質樸自然,無論議論還是敘述描寫,多處運用口語,如“天下承平數十年,此詩雖存人所棄”,“連顛自欲墮深谷,虜騎指笑聲嘻嘻”,“其余劓馘放之去,東走矢液皆淋漓”等,都有通俗暢達,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但是從全詩來看,失之過直、過露,缺乏回旋含蓄的韻味也是不能回避的缺點。然而這無論如何也不能掩蓋蘇舜欽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急欲指陳觸事,發抒不可遏止的激情的優點。
上一篇:《己亥歲·唐·曹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征婦怨·唐·張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