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謝 朓
繐帷飄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樹,詎聞鼓吹聲。
芳襟染淚跡,嬋娟空復(fù)情。
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
本詩是謝朓與僚友登銅雀臺,懷古傷今之作。
“銅雀臺”位于古都名邑鄴城,鄴城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zhèn)與三臺村以東一帶,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定都于此。據(jù)《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建安十五年,冬,作銅爵臺。”相傳曹氏父子常于此飲酒賦詩。魏文帝曹丕、陳王曹植都有《登臺賦》傳世。當(dāng)謝朓賞玩此勝跡時,距曹氏父子已二百余年。他睹物懷人,遙想當(dāng)年盛景,感慨無窮,追慕魏武統(tǒng)一天下的豐功偉績和雄才大略,倍增思念。所以詩歌一開頭便流露出十分濃郁的懷古之情:“繐帷飄井干,樽酒若平生。”“繐”通“蕙”,香草之名。古代常以“蕙”喻人的美質(zhì)。如江淹的“明月入綺窗,仿佛想蕙質(zhì)”(《雜體詩·潘黃門岳述哀》)。“繐帷”稱帷幕的芳美,意在褒美其人。窗帷飄拂著天井的欄干,桌上擺著酒杯,這很容易使人親切地聯(lián)想起當(dāng)年魏王父子于此“對酒當(dāng)歌”的生平盛況。“若平生”的“若”字,用在這里,顯得格外情真意切,好像他們還活著,一切歷歷如見。“郁郁西陵樹,詎聞鼓吹聲”。“郁郁”形容樹的繁盛茂密。蒼郁茂盛的西陵古樹,你曾聽到當(dāng)年魏王飲酒作樂的鼓吹聲。“詎”,疑問詞,用在這里訓(xùn)為“曾”。作者沉浸于深深的懷古情思中,尋覓著古跡,寄情于“西陵樹”這一歷史的見證人。于是,古樹在詩人眼中,幻化成了一位多情的美人。“芳襟染淚跡,嬋娟空復(fù)情。”荒臺野露沾濕的樹身,似乎是美人身上那沾滿了傷心淚痕的芳襟。美麗的人兒啊,徒然有那滿腔的相思之情。物故人非,過去的一切不再返回。真乃“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許渾《金陵懷古》)。“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魏王當(dāng)年飲酒坐過的桌椅玉座,都感到人去樓空的寂寞,何況是多情善感而輕減了小腰圍的人兒呢。“妾”是喻樹,又似自喻。
這首詩,睹物思人,觸目傷懷,懷古之情中透露了作者對魏王曹操統(tǒng)一天下的功業(yè)和雄才大略的傾慕,對歷史的懷念中隱藏現(xiàn)實的感傷。謝朓生活的宋齊時代,正是南北分裂、主弱政亂的局面。詩人自己后來也因?qū)m室內(nèi)閧、無辜受牽連而喪生。這首詩中正流露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深深的憂患情緒。后人李賀也有《銅雀臺》詩:“佳人一壺酒,秋容滿千里。石馬臥新煙,憂來何所似。”李賀也是生活在唐朝衰亡的時代,所以與謝朓的這首詩同一懷抱、同一基調(diào)。不過謝朓的“憂”寫得較為委婉曲折。他采用了以物喻人、寄情于景的手法,顯得章奇句秀,構(gòu)思奇巧而語言自然。陳繹所評的“藏險怪于意外,發(fā)自然于句中”(《詩譜》),可謂一語道中。
沈德潛評謝朓的詩“淵然泠然,覺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別有一段深情妙理。”本詩的借樹托人,以樹襯人,于思念與感傷之外,又令人悟到人生的短暫、歷史的無情。當(dāng)年的西陵古樹仍郁郁蔥蔥地屹立著,而稱雄一時的魏武卻已消逝無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在歷史的巨人面前,一切封建帝王都顯得多么渺小啊。所以沈德潛很感嘆地批評這首詩:“笑魏武也,而托之于樹,何等含蘊(yùn)。可悟立言之妙。”可謂參透了本詩的底蘊(yùn)。
上一篇: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員外鄭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龍門有感而作
下一篇:《吳王臺·[明]周履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