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才)通。旬日以來,始念饑乏。歲云暮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后生何聞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
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來何足吝,徒?jīng)]空自遺。
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
餒也已矣夫,在昔多余師。
詩題“有會而作”,即有感而作,“會”即領悟,是詩人晚年回顧一生追求、不斷超越時代的記錄與總結,從而領悟到先圣“君子固窮”的真正內涵,于是窮且益堅、老而不悔,執(zhí)著于自己的人生抉擇。
據(jù)詩歌本身可知,這是一首晚年之作。序中“頗為老農”即有兩層意思,既云務農已久,又云年歲既老。“歲云暮矣”,亦當作如此觀,包含一年時光與一生旅程的即將結束。“今我不述,后生何聞哉”更是文人暮年強烈的功名意識、傳世意識的直接反映,屈原云:“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孔子也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古人雖憾于生不能轟轟烈烈,功業(yè)赫赫,但更恨于死后默默,嘉名不顯。靖節(jié)想到一生苦苦追求,付出的代價、犧牲決非一般士子所知,然而亦可能他日無名,淹沒不揚。因此渴望有機會一吐衷腸,詳敘痛苦,使后生聞風見義,知今日之節(jié)之守、之難之痛。這種深廣的憂患意識與緊迫感,只能發(fā)自詩人的晚年。詩中就說得更清楚,“老至更長饑”,老至,即至老,據(jù)《禮記·曲禮》,古人五十曰始衰,六十曰將老,七十曰老。淵明一生活到六十三歲,此時當在六十歲左右。他長期受到生活的折磨,“時抱羸疾”,加之饑餓,這時似已難維持,若接受饋贈與出仕為官,將會發(fā)生轉機,然而他知而不悔,寧死不屈。為了理想、操節(jié),他活得太苦太累太艱太難了,然而他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
這首詩也是一生出處矛盾、貧富交戰(zhàn)的真實寫照。“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歲,這兒指少年時期。長,常常之事。他從小到老,都經(jīng)受著饑餓的威脅,他之出仕也是由于經(jīng)濟原因,“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與子儼等疏》),“自余為人,逢運之貧”(《自祭文》),家道衰落,父親早逝,他只好因“苦長饑”而“投耒去學仕”,他再次出任彭譯令也是因為“瓶無儲粟”又無生資之術。出仕一可以祿代耕,以取三徑之資,二可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但風波未靜,生不逢時,而且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以心為形役,因而明知“耕植不足以自給”(《歸去來兮辭》),也自免去職,回到故園。為了平生之志,為了質性自然,他降低了生活的起碼要求,只要有衣穿就行,只要填飽肚子就行,那里還期望什么佳肴美味,即使有野菜充饑也行,但生活似乎有意“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即使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也難以維持基本的生計,貧窮、饑餓、災荒,一齊向他襲來,他有時堅持不住了,就有點動搖,但經(jīng)過斗爭,又精神振奮地挺下來了。《詠貧士》、《乞食》、《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五柳先生傳》、《與子儼等疏》、《自祭文》等作品,都真實記敘了他的艱難、困苦,尤其饑餓以及他的掙扎、努力、矛盾、寬慰。“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晚年,則更難維持了,因為承受辭官歸隱帶來清貧生活的,除了他本人以外,還有他的妻子兒女。而目前的處境更為嚴重,比子思居衛(wèi)時三旬九食(三十天只吃到九頓飯)的境遇還要狼狽,這是真正跌到了社會的底層。正是這種長期的切膚之痛,使他的思想逐步超越本階級的局限有所升華,使他的社會認識變得深刻、本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就遠遠高于或放誕、或玄虛、或鉆營、或求仙的同時代士子。至于思想、感情與下層人民逐步接近、融合,并產生出表達人民根本愿望的《桃花源記》,更不是同代士子能夠企及的。
這首詩也是陶淵明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窮且益堅的操節(jié)的人生宣言。《禮記·檀弓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以袖遮面)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這個饑民面對輕蔑性的施舍,寧死不屈,代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格尊嚴與操守節(jié)義。而陶潛此處卻以反語出之,自己時常稱許施粥者的慈善心腸,而深感蒙袂饑民行為之不當,吃嗟來之食何足為恨,結果自己白白餓死。又《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說君子雖然窮,還是堅持著,小人一窮便無所不為、為非作歹了。而淵明表示,固窮是我的本愿,斯濫哪里是我的平生之志。以反問反詰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最后他堅決地宣告:難道為一碗飯,而卑躬屈節(jié)?難道為了茍延性命,而吃“嗟來之食”?饑餓又算什么!古時不是有很多固守窮困的人嗎?我應該效法他們,堅持到底。他在《詠貧士》中早已表達了這種意愿:“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前修、前賢的榜樣,是淵明自寬自勵、守節(jié)不易的重要動力。年老力衰,身處逆境,饑寒交迫,度日如年,卻能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真是高風亮節(jié),高山景行,總能引起后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贊嘆!
上一篇:《晚晴·[唐]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云·[元]黃石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