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捷智部總敘》鑒賞
馮子曰: 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變之會,如火如風(fēng),愚者犯焉,稍覺,則去而違之,賀不害斯已矣。令有道于此,能返風(fēng)而滅火,則雖拔木燎原,適足以試其伎而不驚。嘗試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爭逾刻耳。累之而十百里,則其為刻彌多矣,又況乎智之遲疾,相去不啻千萬里者乎? 軍志有之: 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夫速而無巧者,必久而俞拙者也。今有徑尺之樽,置諸通衢,先至者得碎,繼至者得嘗,最后至,則干唇而返矣。葉葉而摘之,窮日不能髡一樹; 秋風(fēng)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靈萬變而不窮于應(yīng)卒,此惟敏悟者庶幾焉。嗚呼!事變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審矣,天下亦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馮夢龍詩文》)
這篇小序,旨在說明敏捷與智慧的關(guān)系,論題十分抽象,而議論卻能化虛為實,深入淺出,可感可信。
發(fā)端大氣包舉,引人入勝。先點明“一息”之事與“百年”之功的辯證關(guān)系之后,下文談“捷”談“智”,自然都被籠罩在“成大事者”的關(guān)注范圍之內(nèi),逼使人們急讀為快。
下文連陳五論,件件突兀精警。看似零碎片斷,各不相屬,實則從不同角度,借不同事例反復(fù)說理,而又讓人不覺說教,自得理趣。
最后“嗚呼”一聲,以“事變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審矣”為前提,得出了天下“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的結(jié)論。水到而渠成,意滿而氣足。
小序善用比喻,也善用對比,而特別是將其交互運用,往往收到事明而理至的奇效。比如,先以“如火如風(fēng)”來比喻“事變之會”的急劇猛烈,再以“愚者犯焉,稍覺,則去而違之,賀不害斯已矣”與“會有道于此,能返風(fēng)而滅火,則雖拔木燎原,適足以試其伎而不驚”相對比,使“愚者”的麻木慌張與“有道”者的果斷從容相得益彰,而智慧之中應(yīng)包含敏捷的道理也不辯自明。
上一篇:《清·王韜·招陳生賞菊》鑒賞
下一篇:《先秦·論語·揠苗助長》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