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梅曾亮·士說》鑒賞
求棟梁者必于木,而木不皆棟梁者也。其不材者,且不得與萑、蒲、竹、箭比。其實異,其名同,吾見夫木之難求也。然而求棟梁者不求之萑、蒲、竹、箭之林,而斷斷然必求之木。
士之于國,猶木之于室也。一國之士,其材者百無一二焉; 一山之木,其材者亦百無一二焉。然國患無士而室不患無木者,何也? 豈士之寡而木之多歟?抑信士之不如信木者歟?彼求棟梁者不求之萑、蒲、竹、箭之林,而惟木之求也,不以木之有類于萑、蒲、竹、箭者而變計也。故天下有不材之木而無不成之室。今以士之有類于商賈負販也,而謂用商賈負販者之無異于用士,此士之所以終不出歟?
(《柏枧山房文集》)
本文探討賢才隱而不出的原因,寄寓孤憤,婉而多諷。起筆言“求棟梁者必于木,而木不皆棟梁”,其寓意即謂“求賢材必于士林,而士子不一定都是賢材”。此二句實為一篇主旨、全文總綱,但卻借物以寓意,婉轉以陳詞,耐人玩味。緊接著進一層言“木之難求”,以見“求棟梁”之更不容易; 然后折轉,言求棟梁“斷斷然必求之木”,以此照應開頭,暫作收束。
“士之于國,猶木之于室也”二句點活前文,由說木而自然地過渡到說士,乃文中之樞紐。說士,并不空說泛論,始終以木作比。先以材之難得喻士之難求; 繼而筆鋒一轉,提出議論中心 (國患無士而室不患無木) 并作種種推論,最后才詳論原因,點明究竟。作者于此巧布疑云,引人沉思,收到了曲折有致的藝術效果。如善射者先盤馬彎弓,令觀者捉摸不透,待蓄勢已夠,方翻然破的,令觀者喝彩不已。
作者通過對國患無士的原因的解說,既指責了執政權者不知怎樣求士的糊涂,也對那“有類于商賈負販”的士不無譏諷。如果說這“終不出”的“士”還包括了作者本人的話,那么,字里行間也就寄托著他仕進無門的孤憤之感了。結尾以疑問語氣作結,委曲婉轉,仿佛言有盡而意無窮,更耐人尋味。
上一篇:《先秦·論語·墦間乞食》鑒賞
下一篇:《明·李贄·夜半聞雁引》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