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逐貧賦》原文|注釋|賞析
揚子遁居①,離俗獨處。左鄰崇山,右接曠野。鄰垣乞兒,終貧且窶②。禮薄義弊,相與群聚③。惆悵失志,呼貧與語:
“汝在六極④,投棄荒遐。好為庸卒⑤,刑戮相加⑥。匪惟幼稚,嬉戲土砂。居非近鄰,接屋連家。恩輕毛羽,義薄輕羅⑦。進不由德,退不受呵。久為滯客,其意謂何。人皆文繡⑧,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飧⑨。貧無寶玩,何以接歡? 宗室之燕⑩,為樂不槃(11)。徒行負笈(12),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13)。或耘或耔,沾體露肌。朋友道絕,進官凌遲(14)。厥咎安在?職(15)汝為之。舍汝遠竄,昆侖之顛; 爾復我隨,翰飛戾天(16)。舍汝登山,巖穴深藏; 爾復我隨,陟彼高岡。舍爾入海,汎彼柏舟(17); 爾復我隨,載沉載浮(18)。我行爾動,我靜爾休。豈無他人,從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復久留!”
貧曰“唯唯。主人見逐(19),多言益嗤(20)。心有所懷,愿得盡辭。昔我乃祖,宣其明德??俗舻蹐?,誓為典則。土階茅茨,匪雕匪飾(21)。爰及季世(22),縱其昏惑。饕餮(23)之群,貪富茍得(24)。鄙我先人,乃傲乃驕?,幣_瓊榭,室屋崇高。流酒為池,積肉為崤(25)。是用鵠逝,不踐其朝(26)。三省吾身,謂予無愆(27)。處君之家,福祿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昂苁?,少而習焉(28)。寒暑不忒(29),等壽神仙。桀跖不顧(30),貪類不干(31)。人皆重蔽,予獨露居。人皆怵惕(32),予獨無虞。”言辭既罄,色厲目張。攝齊而興(33),降階下堂?!笆膶⑷ト?,適彼首陽(34)。孤竹二子,與我連行?!?/p>
余乃避席(35),辭謝不直(36):“請不貳過(37),聞義則服。長與汝居,終無厭(38)極?!必毸觳蝗ィc我游息(39)。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注釋 ①遁居——隱居。②鄰垣乞兒,終貧且窶——只隔一堵矮墻而居的乞丐,既窮困又寒酸。垣:矮墻;窶(ju): 《倉頡篇》言: “無財曰貧,無財備禮曰窶?!焙髞碡毟M連用,實為一義;終……且:既……又。③禮薄義弊,相與群聚——相與群聚,禮薄義弊的倒文。承上句而說。④六極——總稱四方上下。⑤庸卒——庸:通傭,傭工,雇工;卒:士卒。⑥刑戮相加——刑戮交加,又受懲罰又蒙恥辱。⑦恩輕毛羽,義薄輕羅——兩句互文見義,恩義比羽毛輕紗還輕薄,即無情無義。⑧文繡——繡了花紋的錦衣,代富貴。褐——粗布衣服,表示貧寒。不完——意為破碎,不能蔽體。⑨藜飧——粗糧淡飯之意。藜:一種草,嫩時可食;飧(sun):水和飯。⑩燕——通宴,宴席。(11)槃——快樂。(12)負笈——背著書箱。(13)胼胝——手腳上的厚繭,形容勞苦。(14)凌遲——進升遲遲無望。凌:升,登。(15)職——執掌,管理。這里是使動用法。(16)翰飛戾天——翰飛:高飛;戾天:到達九天之上。(17)汎——漂浮。(18)載沉載浮——(隨著一起)沉浮。載……載:動詞詞頭,一般可譯為又……又。(19)主人見逐——見逐于主人,被主人驅逐。見:被。(20)嗤——譏笑,嘲弄。(21)克佐帝堯四句——傳說堯帝以儉治理天下,土階三尺,茅茨(茅草房)不剪,椽木不斫,世稱賢君??俗簦?能夠幫助。(22)爰及季世——等到末世。爰: 句首語氣詞。季: 排行在后的,引申為最小,最末。(23)饕餮(tao tie)——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這里比喻貪婪者。(24)貪富茍得——因貪求富有而不擇手段地去謀取。茍: 茍且。(25)瑤臺瓊榭四句——傳說昏暴之君桀紂曾筑瑤臺瓊室,極為巍峩華麗,又有酒池肉林供其淫逸。崤: 山名。這里比喻積肉之多。(26)是用鵠逝,不踐其朝——因此鴻鵠(比喻貧窶)高飛,不再棲留朝廷之上。是用: 因此; 踐: 踏、踩。(27)愆——錯誤。(28)少而習焉——少: 少之,輕視它,把它看得很淡; 習焉:習慣于此。這句是強調能夠經受寒暑的磨練。(29)忒(te)——差錯。(30)跖——先秦時的大盜。(31)干(gan)——冒犯,沖犯。與上文對舉,也含看義。(32)怵惕——緊張、害怕。(33)攝齊而興——提起衣服下擺站起來。齊:衣的下部; 興: 起來。(34)首陽——即今山西永濟縣南雷首山。相傳殷商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后,因恥食周粟而逃隱于首陽山,以野菜為糧,不久餓死。眾多封建文人以他們為守節義的楷模,頌揚不已。(35)避席——離席。(36)辭謝不直——不停地道歉。辭謝: 以辭謝罪; 不直: 不止。(37)不貳過——不要反復責備我。過: 此處名詞作動詞; 貳: 重復。(38)厭——滿足。(39)游息——行走棲息。
賞析 揚雄以一代賦家名標青史,他既有鋪張揚厲的大賦,也有構思精巧的小賦。本篇題曰《逐貧賦》,貧尚可逐,真引人不能不讀; 立意之妙,亦使人不得不讀。
文章開篇直敘: “揚子遁居,離俗獨處?!彼x開塵俗,結廬遁隱“崇山” “曠野”,同“終貧且窶,禮薄義弊”的乞兒為鄰,朝夕相聚。因感“惆悵失志”,竟“呼貧與語”; “貧”能夠 “呼” 來“與語”,其想象何其獨特! 那么,到底與貧交談些什么呢?
作者劈頭蓋腦首先責問“貧”: 你這個身“在六極,投棄荒遐,好為庸卒,刑戮相加”的“貧”,為何不同那些屋宇華貴、家族鼎盛的富豪為鄰,偏偏“恩輕” “義薄”、進退無由地留在這里,“久為滯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接著以“人皆文繡,余褐不完; 人皆稻粱,我獨藜飧”的貧富懸殊和鮮明對比,向“貧”詰難。揚雄雖為辭賦大家, 但生活清淡, 其家“有田一廛, 有宅一區, 世世以農桑為業”,“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漢書·揚雄傳》)他對貧困的長久滯留自然會不無厭惡之感,因而下文羅列了“貧”的種種不是:
貧無寶玩,何以接歡?宗室之燕,為樂不槃;徒行負笈,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體露肌。朋友道絕,進官凌遲。這里是對“貧”的罪過的譴責。但個中自有作者自己身世的感嘆和落寞的情懷: “雄年四十馀,自蜀來至游京師,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薦雄待詔,歲馀,奏《羽獵賦》,除為郎,給事黃門,與王莽、劉歆并。哀帝之初,又與董賢同官。當成、哀、平間,莽、賢皆為三公,權傾入主,所薦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眾,雄復不侯,以耆老久次轉為大夫”。(《漢書·揚雄傳》“贊曰”引揚雄自序)正所謂“朋友道絕,進官凌遲”;而“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體露肌”則是對西漢末世社會黑暗、民生疾苦的寫照,反映了廣大勞苦人民的深重苦難。末世淪落,身世之嘆交瘁,作者怎能不大聲疾呼:“厥咎安在?”究竟是誰的罪責呢?回答十分肯定: “職汝為之。”對貧給予嚴正的判決?!柏殹奔热绱俗镞^,作者自然要設法擺脫它,然而事與愿違,他“舍汝遠竄,昆侖之顛”、“舍汝登山,巖穴深藏”、“舍爾入海,汛彼柏舟”,結果呢?貧對他步步緊跟:“爾復我隨,翰飛戾天”、“爾復我隨,陟彼高岡”、“爾復我隨,載沉載浮”,無論是登昆侖、隱巖穴、泛舟入海,“貧”總是形影不離、始終糾纏著他,此中的辛酸苦辣不言而喻。萬般無奈,只好質問“貧”; “豈無他人,從我何求?”最后不得不發出驅逐的命令;“今汝去矣,勿復久留!”是逐客命令,照應題目;又含祈求懇請,頗有無可奈何之隱衷。
作者逐客,“貧”何以答對呢?它連應“唯唯”,懇切地要求主人不要嘲笑,希望允許它把話說完。接著首先追述了乃祖“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為典則。土階茅茨,匪雕匪飾”的功德,頗有深意地表白了對“鄙我先人”的“季世”的不滿情緒: “愛及季世,縱其昏惑。饕餮之群,貪富茍得?!?“瑤臺瓊榭,室屋崇高;流酒為池,積肉為崤。是用鵠逝,不踐其朝。”作者借“貧”之口,對當時帝王大造宮殿、聲色狗馬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同上文的困頓拮據形成鮮明的對照,漢末社會的貧富懸殊暴露無遺?!柏殹辈坏f自己“三省吾身,謂予無愆。”而且說自己給揚子帶來一連串的好處。
處君之家,福祿如山;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昂苁?,少而習焉; 寒暑不忒,等壽神仙。桀跖不顧,貪類不干。人皆重蔽,予獨露居; 人皆怵惕,予獨無虞。
“貧”列舉了自己的這么多“大德”,議論恢宏,發人深思,促人猛省。它責怪揚子“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它說自己不只能使得人“堪寒能暑”、“等壽神仙” ,而且能使人磨煉意志、成就功業,特別是能使人不必為財富而“怵惕”,永葆“無虞”。
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大德”,“貧”自必對揚子的逐客之詞大為不滿,于是乎“言辭既罄,色厲目張” ,一怒之下,提衣而起,“降階下堂”,氣沖沖地表示: “誓將去汝,適彼首陽”,它要去同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一起生活。商朝伯夷、叔齊是兄弟二人,其父孤竹君遺囑以次子叔齊為嗣,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兩個人先后逃入周,后來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而諫” ,周武王不納,滅掉商; 他們恥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成為歷代稱頌的清貧守節的代表。正因為伯夷、叔齊安貧尚節,“貧”才有“適彼首陽” 之舉和“與我連行”之詞。這里是“貧”對揚子的答對,倒使揚子豁然開朗,“乃避席” ,稱謝不已。并且向 “貧”表示佩服其高論,以后再不會出現過錯,要與之長處,“終無厭極! ”最終呢? “貧遂不去”,與揚子朝夕相處,行走止息,形影不離。逐貧,終與貧結成不解之緣!
全篇構想奇特,對比鮮明,語言生動,立意新穎。作者將“貧”擬人化,賦予“貧”以生命,使之成為呼之而出、逐之自適的具有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由于苦于貧困的長期糾纏,便呼之與語,羅列其罪過,逐貧“去矣”,不許再久留。但貧振振有詞,說它 “處君之所”,帶來一系列好處,從而責怪人“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不用說驅逐,自己還要“誓將去汝,適彼首陽”。結果弄得逐貧不夠,反倒向貧避席辭謝: “請不貳過,聞義則服。長與汝居,終無厭極! ”這種以擬人化的手法和問答的形式,抒寫自己的理想情趣的文章淵源流長。從內容上分析,是崇尚伯夷、叔齊志節,這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規范。揚雄也不例外,他一生清貧,是同他“非其意,雖富貴不事”分不開的。從形式上說,采取寓言形式,設為主客問答者屢見不鮮,而本篇尤見奇妙,不是人之間的問答,是人與“貧” 之間的對話,這是對主客問答的創新。在行文過程中,采取了小說使用的先抑后揚、欲擒故縱的手法和強烈對比的修辭手段,“寓莊于諧,出奇見新”,對作者在“逐貧”、“安貧”這方面的思想矛盾進行了深刻生動的描寫,在文學史上具有很大影響。之后出現的《貧家賦》(晉·束皙)、《貧賦》(唐·王棨)、《斥窮賦》(宋·俞德鄰)等,在思想內容上都是一脈相承,具有源流關系的。確實是篇值得一讀的奇構佳作。
上一篇:羅隱《辨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嚴復《道學外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