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雜感》原文|注釋|賞析
蜜蜂的刺,一用即喪失了它自己的生命; 犬儒的刺,一用則茍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們就是如此不同。
約翰穆勒說: 專制使人們變成冷嘲。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
要上戰場,莫如做軍醫; 要革命,莫如走后方; 要殺人,莫如做劊子手。既英雄,又穩當。
與名流學者談,對于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世間大抵只知道指揮刀所以指揮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揮文人。
又是演講錄,又是演講錄。
但可惜都沒有講明他何以和先前大兩樣了; 也沒有講明他演講時,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話。
闊的聰明人種種譬如昨日死。
不闊的傻子種種實在昨日死。
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們之所謂復古,是回到他們所記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防被欺。
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 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每一個破衣服人走過,叭兒狗就叫起來,其實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恐怕有一天總要不準穿破布衫,否則便是共產黨。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時,會創作;一感到干凈時,即無創作,他已經一無所愛。
創作總根于愛。
楊朱無書。
創作雖說抒寫自己的心,但總愿意有人看。
創作是有社會性的。
但有時只要有一個人看便滿足: 好友,愛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要自殺的人,也會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爛。
但遇到澄靜的清池,涼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殺了。凡為當局所 “誅”者皆有 “罪”。
劉邦除秦苛暴,“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而后來仍有族誅,仍禁挾書,還是秦法。
法三章者,話一句耳。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1927年12月17日《語絲》周刊第4卷第1期)
賞析 《小雜感》凡21則,內容涉及政治時事、文化藝術,并旁涉歷史、民族性諸問題,故稱之為“雜感”。體式取語錄體,文字精短,或一句為一則,或數句為一則不等,以“小”名之,十分恰切。
然而它的內涵并不單薄。
文短意長,高度凝煉;簡約而不淺露,警拔而不片面; 含蘊深厚,耐人尋味。比如文中一則雜感說“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這后一句所說的“理”,作者并未明白說出它的內涵,要靠讀者自己去領悟。佛教、回教、耶穌教都有專一的信仰,教規中戒律甚多,信徒在實際上雖未必事事恪守,但大多講究操守則是真確的;而道教卻是五方雜處,無可無不可,“大而無當”,徒托空言,毫無持操。這種消極避世,無可無不可的觀念,不僅統治者喜歡,一些麻木、怠惰的國人也樂于接受,道士不為人所憎惡也就是很自然的了。魯迅以凝縮的文字批判了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批評了“無為”哲學。行文之中,只寫出結論,而把推理過程留給讀者。這就造成含蓄蘊藉的筆致,看上去文字平實沉靜,內里卻隱含著憤激之情。
曲筆為文,譏刺時政。魯迅寫《小雜感》正當“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特務橫行,文網密布。魯迅不得不用“鉆網術”,繼續戰斗。這影響到雜文筆法。本文有些段落,或用隱喻,或用反語,常常不易讀解,略顯晦澀。這是時代使然,并非雜文一定晦澀。譬如文中一則雜感這樣表述: “又是演講錄,又是演講錄。但可惜都沒有講明他何以和先前大兩樣了;也沒有講明他演講時,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話。”這是指蔣介石、汪精衛等不斷編印講演集的事實。以兩個“又”字暗示其多,以“可惜”挖苦其恬不知恥,以“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話”暴露其政治權術的卑劣。起筆突兀,語多轉折,乍看不知所指,文字似乎不夠明快。實際上這種曲折的文字正反映著當時時局的特點。再如另一則雜感只一句話: “凡為當局所‘誅’者皆有‘罪’。”揭露反動派罪行,不取事實論證的寫法,而以極精短的一句反語,把當時反動派羅織人罪、草菅人命的行徑曲折地點出,需思索之后方能領會其全部含蘊。《小雜感》中大部分為此種寫法。在險惡的社會條件下,魯迅鍛造了雜文多樣的體式,它曲折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也顯示著他堅韌戰斗的光輝的足跡。
上一篇:元好問《射說》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瞿秋白《小諸葛》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