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宮
位于武昌南湖之濱中南民族學院內,占地70公頃。與南湖的波光山色相互映襯,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民族藝術宮是我國最早建立的民族學博物館,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和少數民族建筑特色的建筑群。館內有土家族館、黎族館和全國56個民族服飾館。展覽土家族“三滴水”床等古家具、竹編;土家族織錦及黎錦、壯錦、侗錦和苗、瑤、侗、黎、仡佬等民族服裝,挑花、刺繡、蠟染、黎族文身藝術,藤編以及苗、瑤、毛南等族傳統藝術。還收藏少數民族文物萬余件。這些文物主要是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物,包括出土文物,少數民族曾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皿、服飾,文史檔案資料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實物。極具觀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現代散文〕 我游覽過不少名山大川,那些名勝古跡,畫山繡水,給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然而,在一次偶然機會中,接觸到這座民族藝術宮之后,我驀然感到:在旅游中參觀博物館,也是一件既有情趣,又具審美價值的樂事。
一個初夏的午后,我們一行人跨漢水,越長江,驅車來到武昌南湖之濱的中南民族學院。
民族藝術宮座落在校園南端湖光山色的綠蔭叢中。出現在面前的這座融民族風格和現代藝術于一體的館舍,飛閣重檐,玲瓏典雅,是中國唯一的一座民族學博物館。
走進大門,臺榭亭廊,自成一格,好一個藝術的世界!五個開放的展廳,陳列著數千件少數民族歷史文物,包括珍貴的出土文物、生產工具、生活器皿、服裝飾品、工藝制作和文史檔案等,內容豐富,品類繁多。許多展品既有較高的文化品位,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又有很強的觀賞性。第一廳是“土家族傳統文化”,全面展示了土家族獨特燦爛的民族文化,色澤斑斕的西蘭卡普,巧奪天工的手工竹編,叫人愛不釋手。展室右側那架年代久遠的古家俱“三滴水”床,更以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造型,令人驚嘆。床正立面高寬各2.68米,進深2.51米,看上去渾厚寬敞,雍容大度。全床飾以雕花,色彩紛呈。其刻花板檐額三層,呈喇叭狀自內向外,漸次擴展,給人以幽深,靜謐之感。花板雕刻著各式圖形,盛開的花,游弋的魚,躍動的蟲,情態各異,維妙維肖。雕刻刀法酣勁流暢,線條灑脫利落,極盡搖曳、回旋之勢,觀之宛然生動,呼之欲出。整幅床體采用榫槽銜接,不置一釘一鉚,精巧牢固,表現出極高的設計與制作水平,堪稱兼具實用與觀賞的藝術珍品。
比鄰的第二廳是“中國各民族服飾造型藝術展”,展出了我國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它是各個少數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創造的民族文化的一組成部分,其演變流程,被稱為一部非文字的“歷史文獻”。
從第二廳出來,迎面一泓池水,池邊繁花照眼,水中游魚可辨。館內亭廊相接,曲折有致,一條回環的長廊向右微折數米后,伸向后院,游人稍事小憩,信步前行便到了第三廳。
第三廳又稱“中國南方民族工藝展”,陳列著出自南方少數民族民間藝人之手的工藝品,挑花、織錦、蠟染、儺面、剪紙、刺繡、編結等無所不有。這些手工制品,來自深山大峒,形式獨特,技藝精湛,透射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邃的民族精神,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就是現代都市流行的新潮服飾,也大多能在這里“尋根”,從歷史的長河中追溯它的源頭。近年來盛行不衰的蠟染,就是苗、瑤、布依、仡佬等族人民多少年來喜愛的民間印染工藝。它又叫“扎染”,古稱“蠟纈”,是用蠟刀蘸著蠟液,在白布上繪制出花紋,然后將其浸入以藍色為主的靛缸內,再用水煮開,蠟化脫后現出花紋,有幾何圖案,也有飛禽走獸或奇花異草。圖形古樸、稚拙,以裝飾趣味為主,又溶入雕板規范,端莊中顯諧趣,謹嚴中見流動,極富中國書法藝術的精神和氣韻,令人“觀之有味,品之無極”。這種工藝始于秦漢,盛于唐代,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至今仍為各族人民所喜愛。面對琳瑯滿目的蠟染衣裙、掛包、被毯、壁掛等物,許多人流連駐足,交口贊譽。
值得一提的還有儺面藝術,這是一種和古代祭祀及戲劇有關的流行于彝、壯、侗、土家、瑤、毛南、布依等少數民族的諸多活動中。據有人考證,現代的戲劇臉譜便是這種假面的一種變體。廳內陳列的數十種儺面,由鬼神獸面到傳奇人物,形象的描畫出這種藝術由“神化”到“人化”的流變曲線。儺面多用整段竹木,精雕細鏤而成,面部感情豐富,或喜、或悲、或怒,無不栩栩如生。技法嫻熟,工藝精良,有鬼斧神工之妙,在面具藝術中令人嘆為觀止。其它如黎族藤編、苗族剪紙、壯家織綿、瑤族挑花、土家竹器,苗族銀飾等,異彩紛呈,觀賞者如置身山陰道中,目不暇接,有趣的是,陳列的物品,大都附有一個美麗神話或動人傳說,使它們在藝術的精美中又平添了幾分文學的韻味。
民族學博物館瀕臨南湖。從展廳出來沿旋梯回環登上二樓平臺,扶欄眺望,近處柳絲牽浪,波撼翠堤,遠方碧波粼粼,群山如黛,風光十分秀麗。坐在亭內,還可以喝一碗香噴噴的油茶或者品嘗獨具風味的民族小吃,根據自己的愛好,再選購幾件富有特色的民族工藝品,那可真算得上滿載而歸,不虛此行了。
行將告別的時候,陪同我們參觀的接待部主任興奮地告訴我們:“館外的廣場上,將興建壯族民居、瑤族竹屋、土家吊腳樓,侗族風雨橋和鼓樓等大型建筑,歡迎大家再次光臨。”我們熱烈鼓掌,是答謝,也是接受他的邀請。
(章紹嗣)
上一篇:描寫《橫沙國家旅游度假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漢川汈汊湖風景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