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易生
天官動將星, 漢地柳條青。
萬里鳴刁斗, 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 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 窗間老一經(jīng)。
王維
這是一首送人出征的詩。詩中洋溢著忘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概,給人以鼓舞力量。據(jù)《舊唐書》、《資治通鑒》等載: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衙官可突干殺其首領李召固,率其部落及奚部落叛降突厥。奚王李魯蘇報奔唐朝,其妻及召固妻均唐“公主”,也奔歸于唐。玄宗命令幽州長史趙含章率軍前往征討。唐時曾在各州按等級分別設置上、中、下都督府,管理地方軍政,其長官稱都督。幽州設大都督府。代州在今山西代縣一帶。古人聚會時作詩,有時事先制就韻簽,作者拈得或分得某字就以為韻腳。王維于餞別席上得“青”字,全詩便押此韻。
詩歌開門便呈現(xiàn)震天撼地的氣勢。古代說法天上星宿次列如朝廷官吏之有等級。將星是天中央大星,為天之大將。“將星動”預示發(fā)生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時當夏日,中原地區(qū)遍地柳色青青,一派繁茂氣象,象征唐王朝的興盛,也襯托出北地的荒涼。王之渙《涼州詞》所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折楊柳是古代贈別的一種習俗,尤其送人出塞,具有特殊意義。“刁斗”為軍中用具,形似鍋,白天用以作炊,夜則擊以巡更。刁斗鳴聲傳聞萬里,夸張了此次行軍路線與營地綿延之長、戒備之森嚴。春秋時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軍,楚設左、中、右軍。井徑關在今河北井徑縣東北井徑山上,《呂氏春秋》以為“九塞”之一。浩浩蕩蕩隊伍邁越關山的宏偉場景在詩句中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了。
五、六兩句更是全詩的高潮,表現(xiàn)出強烈的英雄主義精神。唐軍實力雄厚,但遠征絕域,畢竟是相當艱險的。詩人期望大軍的將帥在出發(fā)時即抱著獻身國家、深入虎穴的決心。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才能建奇勛于萬里。“鳳闕”是漢代建章宮前的建筑物,后用為皇宮的通稱,這里指朝廷。龍庭也稱龍城,在今蒙古鄂爾渾河西側(cè)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這里指契丹都城。最后以老守書齋、死讀經(jīng)書的書生作鮮明對比。字里行間郁勃著作者的抱負。因此前面的壯語,不僅勉勵對方,也是自我勉勵。從漢以來,儒學被奉為正統(tǒng)。知識分子往往數(shù)十年在寒窗下鉆研一部儒家經(jīng)典,以求取功名。可是如果脫離社會現(xiàn)實,于國于民有多少裨益呢!李白《嘲魯儒》所謂“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王維、李白作為一介書生,一被認為正是這條路上的人。故而他們特舉此類人物形象加以鄙薄,而自己拯救國家的勃勃雄心也躍然紙上了。當然,有些畢生矻矻致力于古籍研究之士,有其學術成就,未可一概抹煞。王、李的詩句主要借以抒發(fā)感慨,這是我們須要體味的。
上一篇:李廷先《送謝疊山先生北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達津《送頌臣之臺灣(之一)》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