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原文|注釋|賞析
在滿城爭說《十五貫》的時候,和一位許久不見面的朋友碰到了一起,我問他對這個轟動一時的戲有什么觀感。他回答說:
“演出的技術并不很完美?!?/p>
“你什么時候看的?”
“我并沒有看?!?/p>
“沒有看你怎么知道演出的技術不很完美?”
“聽同事說的?!?/p>
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并不是罕見的。
文藝界里有什么問題發生了,大家總以 “不為天下先”的態度側起耳朵探聽別人的意見,遠方的,企望著北京,想從《文藝報》、《人民文學》上聽到一點動靜,如果《人民日報》發表了什么文章,那就象定了案,自己欣喜得到 了“依據” 。李太白登上“黃鶴樓”,慨嘆于 “眼前有景道不得”,因為 “崔顥題詩在上頭”。今天文藝界里卻有不少人,怯于表示自己的意見在別人的意見尚未表示之前。
常有機會讀到這樣一些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論文。文章真似“韓潮蘇?!保渲谐錆M著斯大林如何說,高爾基 如何說,魯迅如何說……作為讀者,想聽見的是作者本人如何說,可惜文章里偏偏就缺少了這一點,大師們的意見也就是作者的意見,這與其叫做論文,毋寧叫作“嘉言錄雜燴”。開頭的一例是以耳代目,這種情況,叫它 “以目代腦”,當受之而無愧。
許多人對于文藝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總是在揣摩,并不是揣摩這問題的本身,而是揣摩“權威”人士和領導方面對這問題的看法和意見。這樣,可以永遠“立于無過之地”,可惜也永遠和真理無緣。
寫到這里,我眼前出現了卞和的形象。他把得自楚山中的璞奉獻給楚厲王,厲王說他欺騙,削去了他的左腳。武王時代,他又去獻寶,結果是失去了他另外的那一只腳。到了文王臨朝,他抱著他的璞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泣盡而繼之以血” 的程度。楚王聽見了,使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边@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和氏之璧??催@位和氏是何等真知灼見,隔著石頭外殼他能看到其中蘊藏的必是寶玉! 有了這堅定不移的看法,他才能有失去雙腳還堅持為真理而奮斗的精神。在眼前百家爭鳴的時候,我們要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并堅持這見解,當然,首先要苦心鉆研建立這種自己的見解。卞和的精神是動人的,但首先他看準了包在石頭外殼當中的確是寶玉。
(1956年7月13日《人民日報》)
賞析 這是一篇寓理于事、記敘與議論結合得好的雜文。文章通過三個小故事告訴讀者:凡事要有獨立見解,要敢于堅持真理,不要人云亦云,迷信、盲從。作者對那種“以耳代目”的做法,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文章一落筆,就用對話的形式,寫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作者與一位久不見面的朋友關于《十五貫》的議論,我們在生活中也不難聽到。這種“以耳代目”的現象是典型的,也是常見的,作者批評這種現象是有意義的。由人際間的“以耳代目”,作者深入去寫,再點到了文藝界“以耳代目”的情況,這就使得文章的內容既深且廣了。第二個事例就舉文藝界“以耳代腦”的表現,兩個事例,充分表露了作者對迷信、盲從,對不是認真鉆研,而是到處“揣摩”的反對。作者還點出了這種現象的危害和實質,令人驚醒。在每個故事之后,作者都插入一些畫龍點睛的議論,在兩個故事之后,作者又作了一段總說,這種邊敘邊議的靈活寫法,使得文章生動活潑。
那么,人們應該如何去做呢?為了進一步解決問題,作者舉出一個正面的歷史故事來進行說明。卞和識璧獻寶,就是被砍去雙腳也從不動搖,直到最后被文王所識。故事感人,有針對性,為形象說明事理提供了依據。在三個故事都記敘完了之后,作者恰到好處地點出了本文的題旨: “我們要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并堅持這見解?!边@就使文章臻于完善,既能以事例感染讀者,又能從理論上去提高讀者的認識。由此可見,寫雜文不能抽象說理,不能單純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方法去寫雜文。要讓具體、生動的事例去顯示文章的思想傾向,再通過恰當的議論去說明觀點。也就是說,雜文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的產品,二者不可偏廢。
上一篇:柳開《代王昭君謝漢帝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傷仲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