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靈喜我馬蹄聲,正用此時秋雨晴。
日淡風斜江上路,蘆花也似柳花輕。
淳熙元年(1174)春,陸游由攝知嘉州事返蜀州(治所唐安,今四川崇慶)通判任。九月三日,與呂商隱(字周輔)教授同游西鄰大邑縣諸山,相互唱酬,得詩十余首,本詩即其中之一。
這首和韻詩作于由蜀州西去大邑諸山的途中。大邑名山縱橫,諸如傳為東漢張天師學道的鶴鳴山,云霧繚繞蔚為奇觀的霧中山,北宋范鎮還蜀時盤桓留連的靜惠山,均令詩人神往不已。早在年少時,陸游讀巴蜀地志,便“悵然有游歷山川、攬觀風俗之志”。如今有幸身臨其境,又適逢重陽登高之際,于是暫時拋開心中壯志不酬的苦悶,帶著興奮愉悅之情,同呂周輔相約作此五日游。因而全詩的基調輕快開朗,優美清新。
詩的前兩句,點出秋雨初晴的天氣,心曠神怡的感受。詩人在秋游途中,秋雨收斂,秋陽放晴,青山洗綠,白水泛新,輕快的馬蹄聲交融于新晴的氛圍之中,使人心胸開朗,爽目清神。然而詩人抒寫這種心情時,并未直接表露,而是巧妙地從側面寫山神“喜我馬蹄聲”,故而有意收雨弄晴,以示歡迎。這種空靈、含蓄的寫法,意深情曲的韻味,正是絕句所要求的。黃叔燦《唐詩箋注序》云:“五、七斷句,節短音長,尤爭神韻。若徑直而無含蓄,則索然味盡矣。”
后兩句以輕快的筆調,平淡老潔的詞句,勾勒出日淡風斜、蘆花江邊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淡抹疏遠的水墨畫,令人陶醉。既點明時令的景物特征,又借飛舞如柳絮的蘆花,抒寫了對江上秋色的愉快感受。這種寓情于景、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使全詩含吐不露,神味無窮,顯示了陸游絕句技巧的高超。
上一篇:劉子翚《江上》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陸游《過靈石三峰(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