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李好古·柳毅傳書·尚仲賢》鑒賞
《張生煮海》全名《沙門島張生煮海》,寫的是瑤池會上的金童玉女有思凡之心,罰往下界,金童脫生為湖州張家之男,名張羽; 玉女脫生為東海龍王第三個女子,名瓊蓮。張羽雖深通儒術,但功名不遂。一日他在石佛寺彈琴散心,琴弦忽斷,出門一看,原來是瓊蓮竊聽,二人“一見傾心” ,遂約定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會。張羽急不可奈,提前去海邊尋找瓊蓮,那里尋她得著?正無計可施,在盤陀石上發愁,不意碰見東華仙姑,方知瓊蓮乃龍宮之女,其父十分狠惡,不會把女兒許他為妻。張生聽了,不免悲凄。東華仙姑送他銀鍋一只,金錢一文,鐵杓一把,教他用杓舀海水于鍋中,放金錢在水內,用火煎煮,龍王存坐不住,必然令人來請,招他為婿。張生于沙門島上,架鍋點火,一時間鍋水翻滾,海水沸騰,蝦兵蟹將,難以存身。龍王只好令石佛寺長老前來勸化作媒,帶張羽進龍宮,與瓊蓮結合。最后經東華仙姑點化,“返本朝元” ,“還歸正路” 。
這個劇雖然神仙道化氣息比較濃,但主要情節還是反映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大膽追求。“煮海” 一折集中表現張生這個溫文爾雅的秀才,為了實現與瓊蓮的自由姻緣,煮海不止,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毅精神。石沸寺行者開場時一段飽含諷刺的有趣獨白;海水滾沸,龍王派人勸化;石佛寺長老對張生始而恐嚇,繼而乞求,最后領路作媒的“三部曲” ; 家童的插科打渾,都起到渲染喜劇氣氛的作用,更襯托出張生的敢作敢為,以及終于實現幸福姻緣的美好結局。
瓊蓮的“閑游海上”、“道寺聽琴” 、“約會中秋”幾個情節,以至最后所唱“愿普天下曠夫、怨女,便休教間阻,至誠的一個個皆如所欲” ,都明顯地受了《西廂記》的影響。
尚仲賢的《柳毅傳書》,全名《洞庭湖柳毅傳書》,是根據唐代李朝威的《柳毅傳》改編的。寫的是洞庭老龍的女兒三娘嫁給涇河老龍的兒子涇河小龍后,涇河小龍“為婢仆所惑,日見厭薄” ,兩個“琴瑟不和” 。涇河老龍以公公自居,聽信兒子讒言,罰龍女到涇河岸牧羊。淮陰一落第書生柳毅,東歸途中欲拜訪涇河縣作官的故人,不意遇見“頻眉凝睇,如有所待”的龍女,聞其所言,“氣血俱動” ,激于義氣,為她傳書于洞庭老龍。洞庭老龍的弟弟錢塘火龍,一時怒起,點就本部水卒,與涇河小龍交戰,將小龍吞進腹中,救回龍女。洞庭老龍為報柳毅傳書之恩,想招柳毅為婿,柳毅一因所見涇河牧羊之龍女“憔悴不堪” ,二因殺其夫而奪其妻有傷“義”氣,予以謝絕。當龍女出來拜謝他時,發現龍女已不似涇河岸牧羊時的憔悴模樣,而是美麗動人,心里便后悔不迭。回家后母親與他定得范陽盧氏之女,成親之日,柳毅發現新婦與龍女三娘一般模樣。盧氏之女說明自己便是龍女三娘,“冒盧家住范陽,特故的嫁柳氏來淮上“。龍女帶柳毅母子同到龍宮,全劇以大團園作結。
《張生煮海》中的張生為實現與瓊蓮的預先約會,不顧一切艱難險阻,煮海闖海; 《柳毅傳書》中的柳毅為龍女三娘傳書則完全是出于對她的不幸遭遇的同情,激于義氣而為之,沒有事成之后娶她為妻的打算,其精神境界與張羽不同; 柳毅在對龍女三娘愛情問題上,始而因其牧羊時容貌不佳執意不肯,繼而見其容貌美麗后悔不已; 但又不敢大膽追求,而聽任母親為他說娶范陽盧氏之女; 既娶之后,發現盧氏便是龍女三娘,便認為這是“前生前世的姻緣” ,再和他謝絕洞庭老龍許婚的兩條理由 (為義氣涉險寄書,若殺其夫而奪其妻,是為不義;家母年高,無人侍奉,情愿告回)連系起來看,這個人物比起為熱烈的愛情所鼓舞,不顧一切險阻,執著追求的張生來,封建說教的氣味濃厚一些。洞庭老龍許婚、龍女三娘愿嫁柳生,完全是出于報恩思想,和瓊蓮與張生一見鍾情,私相約會,有所不同。張生則更單純,更真摯。
如果說在思想性方面《張生煮海》勝過《柳毅傳書》一籌,那么在藝術性方面,《柳毅傳書》則較《張生煮海》為高。《張生煮海》第一折是“聽琴約會” ,第二折是“遇仙得寶”,第三折是“煮海允婚” ,第四折是“入海團園” ,雖然每一折都給下一折留下懸念,引人入勝,但線條比較單純,張生與瓊蓮結合道路上的兩重障礙——人神相阻、龍王兇狠,經過煮海這一舉動便迎刃而解了; 張生每遇困難,不是東華仙姑指迷幫助,就是石佛壽和尚作媒導引,戲劇沖突顯得一般化。《柳毅傳書》在結構上比《張生煮海》更多彩多姿,波瀾壯闊。第一折寫龍女牧羊,柳毅傳書,第二折寫二龍交斗,龍女得救,第三折龍宮宴慶,柳毅拒婚,第四折寫假作盧氏,人龍相配。開始一個楔子,龍女三娘遭到涇河老龍和小龍父子兩人的共同迫害,罰去涇河岸邊牧羊,悲劇氣氛濃厚;最后三娘假作盧氏嫁給柳毅,以報傳書救命之恩,一片喜劇氣氛中又極盡奇譎變化之妙。全劇大起大落,曲折跌宕,動靜相間,瑰麗多姿,引人入勝。
一般人都認為《張生煮海》和《柳毅傳書》是元代神話劇中的雙壁。兩劇在刻畫兩位神女的性格情態上各有千秋; 在表現兩位男主角的思想性格上不落俗套; 幾個龍王也都形象不同,各盡其妙,不顯雷同。
上一篇:元戲劇《無名氏·朱砂擔滴水浮漚記》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夢喬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