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養魚記》原文|注釋|賞析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②。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③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④不筑,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⑥。湛⑥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⑦下入。予偃息⑧其上,潛形于毫芒⑨,循漪沿岸⑩,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11)。斯足以舒憂隘(12)而娛窮獨(13)也。
乃求漁者之罟(14),市(15)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16)不能廣其容(17),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18)昏而無識乎矣?予觀巨魚枯涸(19)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歐陽文忠公集》)
注釋 ①折檐——屋檐下回廊。②非非堂——作者于明道元年在河南府官衙西邊所建的一間書房名。③洿(wu)——低洼地。此處用如動詞,作挖掘講。④甃(zhou)——用磚砌。⑤“縱鍤”二句——意思是用鐵鍬疏浚水渠,汲井水把池子灌滿。鍤(cha): 鐵鍬。⑥湛——清澈。⑦精彩——光彩。⑧偃(yan)息——休息。⑨潛形于毫芒——形象纖毫畢現于池水中。⑩循漪沿岸——順著水池散步。漪:微波。(11)江湖千里之想——《南史·齊竟陵王昭胄傳》: “昭胄子同,同弟賁,幼好學,有文才,能書善畫,于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這里用其意。(12)舒憂隘——發散內心的憂郁不暢。(13)窮獨——處境困而獨善其身的人。作者自指。(14)罟(gu)——魚網。(15)市——買。(16)斗斛之水——形容池中水量極小。(17)廣其容——增大水池的容量。(18)嚚(yin)——愚頑。(19)枯涸(he)——干枯無水。
賞析 這篇寓言小品,約作于明道元年(1032),當時,歐陽修在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時值章憲太后垂簾聽政,幸臣宦官用事,許多正直之士不得重用,作者也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本文通過“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游戲乎淺狹之間”的情景,暗示當時朝政昏暗、英才屢遭排斥、群小反而得勢的現實,抒發了內心的抑郁不平。文字優美,抒情含蓄,發人聯想。
文章分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以記事為主,著墨于魚池。后一部分以抒情為主,著墨于事理。
開頭以輕松自如的筆墨,信手寫來,介紹了魚池的方位、處所。從而描繪出了有折檐相向、書堂相對、修竹環繞、綠樹蔭映的優雅環境。淡淡幾筆,看似毫不經意,卻十分傳神地烘染出一種幽美寧靜的環境氛圍。然后,用一個“因”字一帶,將話題自自然然、順理成章地引入修建池塘之事。作者用“不方不圓,任其地形; 不甃不筑,全其自然; 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這樣駢散結合的優美文字來描述,對偶精整而無雕琢之痕。簡潔明快的語言節奏,反映了作者輕松歡愉的心境; 而筑池“任其地形” “全其自然”的主導思想,恰恰又折射出作者率直自然的個性。懷著一份美好的心境修池,池成,果然美不勝收。它“湛乎汪洋,晶乎清明”,通體清徹純凈閃光; 它“若星若月,精彩下入”,明朗開闊,包蘊廣大,星光月華,無不盡收。這一切,與其說是在描繪池水,勿寧說是在表現作者對生活和前途的美好追求與憧憬——渴望政治昌明,社會安寧,個人能有自由發揮才干的機會與廣闊天地; 與其說這里是客觀寫景,倒不如說是在抒寫作者一片美好的心靈——坦坦蕩蕩的胸懷,清風朗月的襟抱,高潔遠大的志向與一片純真的個性。表達是那樣新奇委婉,含蓄自然,在欲露不露之中,給人以無限遐想。作者深愛新池,他息于其上,行于其岸,讓自己的身影清晰地倒映入水中; 望明波蕩漾而生“江湖千里之想”。實際上是在抒寫對朝廷的熱愛眷戀與忠心赤誠; 抒寫欲大有為于當世的志向與愿望。一池碧波寄托著修筑者的無限深情。所以,他寫道: “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這句的感情內涵十分豐富。它既是對自己“憂隘”、“窮獨”之心的自我寬慰,又包涵著對朝廷政治和個人前途的熱切期望與幻想。心境歡愉而明朗。
下半部分,切入正題,記“養魚”之舉,抒發感慨。池成而養魚,但童子卻以“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而“活其小者”、“棄其大者”。使得“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小魚們卻“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這深深地觸動了作者。他感到,這一切恰恰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斗斛之水”的淺狹,不正是朝政的狹隘與黑暗嗎?童子的愚頑,不正是當政者的昏庸與無知嗎?巨魚“枯涸在旁”,不正是志向高遠、心地坦蕩者不幸命運的寫照嗎?小魚嬉戲自若,不又正是奸佞得勢、橫行于世的現實么?作者對此,慨嘆不已,所以有感而作《養魚記》。
此文前半部分極寫景物的宜人與心境的曠達,后半部分則盡抒對巨魚厄運的哀痛。一寫池,一寫魚;一寫樂,一寫哀,看似銜接松散,實則云斷峰連,意脈貫通。它們一寫理想,一寫現實,二者反差極大。在對比之中,寫出了理想在現實中的幻滅,十分真實地反映出作者對朝廷、對當權者由充滿期望到徹底失望的心靈變化過程。前后情緒的強烈對比,加強了批判的力量。
本文以記事為主,但卻具有沉郁的寓意與詩情。作者在客觀的描寫中,浸透了醇摯的感情。因而含蓄自然,搖曳生姿,小中見大,言近旨遠,發人聯想。婉轉而流暢,在簡明平易中包容了無限深意。
上一篇:柳亞子《關于讀經問題及其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