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大觀園即事詩四首(其三)》秋夜即事
秋夜即事
賈寶玉
絳蕓軒里絕喧嘩,桂魄流光浸茜紗。
苔鎖石紋容睡鶴,井飄桐露濕棲鴉。
抱衾婢至舒金鳳,倚檻人歸落翠花。
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
該詩首聯上句“絳蕓軒里絕喧嘩”,是實寫寶玉住處怡紅院里一片靜寂;下句“桂魄流光浸茜紗”,則是以虛寫與前句相映襯,靜得只有亮潔流動的月光透入薄薄的窗紗。開篇兩句就把一個月朗星稀、萬籟俱寂的秋夜景色推至讀者眼前。“絳蕓軒”,本是寶玉未住進大觀園之前仍在賈母身邊居住時,他親自為自己的臥室起的雅號。據書中第八回記敘,有這樣一段文字:“寶玉笑道:‘好妹妹,你別撒謊,你看這三個字那一個好?’黛玉仰頭看里間門斗上,新貼了三個字,寫著‘絳蕓軒’。”可知,到了寶玉住進大觀園的怡紅院之后,他的臥室依然沿用這個名字,雖無明文交待,但是從第三十六回的章目“繡鴛鴦夢兆絳蕓軒”以及第五十九回章目的“絳蕓軒里召將飛符”中可知,“絳蕓軒”已成為“怡紅院”的代號了,都指寶玉在大觀園中的飲食起居之所。“桂魄”,在這里指代月亮,因傳說月中有桂花樹而得名;月亮的別稱本來很多,但這是寫秋夜秋月,而桂花又是秋花,所以就專選用了“桂魄”以稱之,十分貼切、精到。“茜紗”,通常應指大紅色的窗紗,因茜草之根可以作大紅色的染料而得名。這里所提到的“茜紗”到底是何等顏色、何等質地,還得從《紅樓夢》一書中尋求答案才確切。在第七十八回里寫到賈寶玉為晴雯之抱屈夭死而“杜撰芙蓉誄”中,有“自為紅綃帳里,公子情深;始信黃土壟中,女兒命薄!”緊接著第七十九回便寫道:“黛玉道,只是‘紅綃帳里’未免熟濫些。放著現成真事,為什么不用?……咱們如今都系霞影紗糊的窗槅,何不說‘茜紗窗下,公子多情’昵?寶玉聽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極,是極……”從這段引文中可知這“茜紗”就是“霞影紗”,那么讓我們再看看“霞影紗”又是什么樣子的。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中,寫賈母(史太君)在黛玉所住的瀟湘館里,“笑向薛姨媽(寶玉的姨媽,寶釵之母)眾人道:‘那個紗比你們的年紀還大呢,怪不得他(鳳姐)認作蟬翼紗,原也有些象……正經名字叫作軟煙羅……只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晴,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綠的,一樣就是銀紅的,若是做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的看著,就似煙霧一樣……那銀紅的又叫作霞影妙,如今上用的(宮里用的)府紗也沒有這樣軟厚輕密的了……明兒就找出幾匹來,拿銀紅的替他(黛玉)糊窗子。’”到此為止,“茜紗”的真實面目方才弄得清楚了。試想,這薄若蟬翼、質地細密軟厚的、銀紅色輕紗,在明亮皎潔的月光照射下,一定更加薄如無物、柔得只剩下淡淡的片片紅暈了。這也就為此首詩奠下了輕柔的基調。
頷聯“苔鎖石紋容睡鶴,井飄桐露濕棲鴉”則是繼續大筆渲染秋夜景色:庭院里的山石上長滿了青苔,石紋裂縫處正睡著安靜的白鶴,井畔梧桐上沾滿了秋露的紛紛落葉,打濕了棲息枝頭的寒鴉。鶴、鴉都已睡去,夜幕沉沉,人們也早該就寢了。于是頸聯就自然地轉到了臥室內的人物及其心理活動上了,“抱衾婢至舒金鳳,倚檻人歸落翠花”兩句在這里出現,真實內容較難捕捉。讓我們先弄清楚“抱衾人”的含義,如果是指寶玉身邊的丫頭,那么若不是襲人,便是麝月、晴雯、秋紋,她們中的任一人為寶玉展開了描金繡鳳的錦被,要服侍他睡覺了。這樣解是實寫絳蕓軒里的實景,但是也不排除有虛構的一面,這個信息從“抱衾人”三字中透露出來,因為《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有紅娘導崔鶯鶯抱衾而至、來會張生的描述,所以“抱衾人”便成了一個帶有特殊色彩的字眼。寶玉在這里不用它詞,單選“抱衾人”三字,何況他又是熟知《西廂記》曲辭、并為之如醉如癡的,可見,其中必有深意。加以再聯系下句“倚檻人歸落翠花”就仿佛有些明白,這一聯象是賈寶玉置身在自己屋內,卻在馳騁滿腦子的癡情呆想:當此夜深人靜之際,那抱衾紅娘似乎正輕輕地展開繡著鳳凰的錦被,而日夜縈回在自己心頭的斜倚曲欄的人兒也走入臥房,正在卸去鬢旁的翡翠飾花。對寶玉來說,這種種情景雖然可以想見,可又離得那么遙遠。于是,他開始轉輾床上,煩躁不安起來。
尾聯“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兩句,完全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語言樸素自然:他睡不著了,徹夜失眠,他借口飲酒過多口舌干渴,喚醒侍女,為他撥開爐火燒水煮茶。從前文中看賈寶玉靜夜不眠明明是由于對“倚檻人”的深深思念引起,但他卻說是“因酒渴”所致,這就是寶玉筆下隱曲、含蓄、狡黠之處了。至于“倚檻人”是誰,雖然不一定非要刨其根底,但既然在前面兩首里,已為“夢中人”及“倦繡佳人”找到答案,那么這首詩中的“倚檻人”也依然只有林黛玉最合適了。至于賈寶玉為什么要用“倚檻人”三字指代黛玉,是因為他在生活中確曾捕捉到過黛玉倚欄干的剎那間的秀麗倩影,深深留印心頭無法磨洗,于是就于此時遣來筆端呢?還是他清楚地知道黛玉也同他一樣,心里也只有他,在這愁腸易結的秋夜里,更會愁情萬種無法排遣,正在瀟湘館內,望著頭上共同的明月,把“十二闌干閑倚遍”呢?到底是那種原因造成?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呢?
全篇成功地運用含蓄暗喻的筆法。語言華美而不失自然,雕琢而不留痕跡。基調輕柔,情景相生,景淡情濃。
上一篇:《大觀園即事詩四首(其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大觀園即事詩四首(其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