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劉尚書夢得二首》言情贈友詩歌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①。
同貧同病退閑日②,一死一生臨老頭③。
杯酒英雄君與操④,文章微婉我知丘⑤。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⑥。
今日哭君吾道孤,寢門淚滿白髭須⑦。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齒亦枯⑧。
窅窅窮泉埋寶玉⑨,骎骎落景掛桑榆⑩。
夜臺暮齒期非遠(11),但問前頭相見無?
劉尚書即劉禹錫,字夢得,任太子賓客時,曾加檢校禮部尚書。他與白居易早年相識,后同居洛陽,過從甚密。這兩首詩大約是白居易在會昌二年(842) 劉禹錫亡故后不久,也即他自己去世的前二三年寫下的。
第一首以抒寫詩人和亡友的交誼來悼念亡友,贊頌了亡友峻拔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華,眷戀深沉,又哀而不傷。
垂暮之年悼念摯友,本該悲傷痛極; 但詩人卻別有套數(shù),起首便出語不凡: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白居易在其 《 〈劉白唱和集〉解》中說,他曾把他與元稹同播聲名而不得獨步吳越,戲稱為 “不幸”; 而“今垂老復遇夢得,得非重不幸耶”?意思是說,劉禹錫馳騁詩壇,處于同自己并駕齊驅(qū)的地位。他盛贊劉禹錫 “詩稱國手” (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若妙與神,則吾豈敢! ” (《 <劉白唱和集> 解》 )文敵詩友,志同道合。兩人自貞元相識; 寶歷二年 (826) 于揚州結(jié)伴北還; 至開成年間,白居易為太子少傅,劉禹錫為太子賓客,均分司東都洛陽,日逐遞相唱和,互通情款。白居易晚年同劉禹錫的交誼,甚而超過元稹。這兩句以奪人的語勢張揚了亡友的聲名,追述了他們之間的友情,筆力高邁,將詩題預伏的悲愴氣氛蕩開一邊。
次聯(lián)順前聯(lián)筆勢而急轉(zhuǎn)直下,先回憶了二人退職后閑愁難遣、貧病相依的悲涼遭遇,次描述了自己與亡友生死殊途的凄楚心境。白居易與劉禹錫在洛陽同任閑職時,均已年近古稀。老病纏身,加之仕途冷暖,兩位摯友同病相憐,心心相印。但此景不長,三兩年后劉禹錫即去世了。一死一生,詩人形單影孤,發(fā)為慨嘆,語極悲痛,全詩格調(diào)至此頓為低沉。這兩句分別疊用一個“同”字和一個“一”字,于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中,突出了摯友生前兩人共同的境遇和摯友卒后詩人孤苦無依的悲涼。
第二聯(lián)“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并沒有接上文余勢,去抒發(fā)失去摯友的悲痛; 反而回轉(zhuǎn)一筆,把摯友與劉備這樣的蓋世英雄,孔子這樣的碩祖宗師相比擬,高度褒揚了劉禹錫磊落偉岸的品格與卓犖不群的才華。劉禹錫 《蜀先主廟》 云: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其《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又云:“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本聯(lián)第一句即明以姓氏為由,用 《三國志》之典,暗融此二詩語意于其中,化用無痕。不惟顯現(xiàn)了亡友高峻凜然的形象,兼而回顧了朋友之間詩酒酬唱的風雅快事。此聯(lián)第二句用典,也不是興致所到,偶然為之,而是確有所指。劉禹錫的詩,有論者謂其含蓄不足,精銳有余。白居易于此論深表異議,故此以知音的身份,把亡友與“至圣先師”相比并,對其詩文大加揄揚。
白居易以劉禹錫為 “詩豪”,他不相信“在在處處,應當有靈物護之”(均見《〈劉白唱和集〉解》) 的摯友會就此泯滅。在尾聯(lián)里 他以揣測的口吻,認定摯友雖亡而英靈猶存,正同他的另一至交元稹在另一個世界里結(jié)伴漫游呢! 全詩由設想臆度的語式作結(jié),把詩人對亡友追憶眷念的纏綿情懷表露得曲盡其至。
這兩首詩是“聯(lián)章詩”,上下之間,一脈貫通。第二首即承續(xù)上一首詩末“應共微之地下游”余緒,借抒寫詩人孤寂索寞的悲涼境況,進一步表達了對亡友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又傷而不怨。
首聯(lián)緊扣詩題,猶如把一幅詩人的自畫像展示在讀者面前: 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為失去志同道合的故友而痛心疾首,涕淚縱橫。“吾道孤”一語,出自 《春秋公羊傳》 哀公十四年。原文為 “西狩獲麟,孔子曰: ‘吾道窮矣! ’”其下何休解詁說: “夫子將沒之征,故云爾。”詩人化用孔子這句話,除喟嘆孤單無朋外,也流露出了自己不久于人世的預感。此聯(lián)統(tǒng)領以下數(shù)句,為全篇意旨所在。
次聯(lián)作為“今日哭君吾道孤”表層含義的注腳,以形象的比擬表明了詩人與摯友相互依存的密切關(guān)系: 箭折而弓無用,唇亡則齒必枯。“不知”、“兼恐”二詞,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了詩人失去摯友后百無聊賴、惶惶不可終日的心態(tài)。
白居易與劉禹錫同一生年。摯友亡故之后,貧病交加的詩人也感覺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第三聯(lián)即是對“今日哭君吾道孤”深層意蘊的闡釋。托物寄興,哭友痛己,哀悼故友長眠九泉之下,慨嘆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時光也將轉(zhuǎn)瞬即逝。“窅窅窮泉埋寶玉,骎骎落景掛桑榆”——寶玉沉埋,永無出頭之日; 落日斜暉,疾速消褪難久留。這兩句,暗與明互襯,靜與動對照,死亡的永恒與生命的短暫相峙,極大的反差把詩歌的基調(diào)捺向低谷。
“夜臺暮齒期非遠”,一位蒼白憔悴的老人正蹣跚著邁向墳墓。詩至尾聯(lián)首句,道破了垂暮之人的最大忌諱,一種無以名狀的悲慟頃刻涌上心頭,使人感到難以掙脫的窒息,孰料詩人出人意外,“但問前頭相見無”一句,款款掇轉(zhuǎn)陰霾,全詩意境頓為拓開。死不足怨,詩人關(guān)心的,只是在人生盡頭之外的無限延伸中,能否再與故友相見。企冀盡管虛無渺茫,但卻把濃重的哀傷淺淺沖淡。在參透禪機,自認為 “死生無可無不可” ( 《達哉樂天行》 ) 的 “香山居士”筆下,這首悼亡詩于真摯深沉的凄情哀思外,倒另具一種正視死亡的坦然胸懷。這也許正是常人難道之處吧!
這兩首律詩,通篇浸透著詩人的哀思; 而這種情感也隨時處于跌宕起伏之中。始則仰天長號,似高誦誄文; 繼而回首低述,如向隅而泣; 其間摻以頗感欣慰的揣度和自我寬解的表白,詩人把自己的心情傾吐得曲折婉轉(zhuǎn),而又淋漓盡致。上下兩篇哀而不傷,傷而不怨,堪稱別有特色的悼亡之作。
注釋
①交分: 交情。綢繆: 情意纏綿。②退閑: 退職閑居。③古代諺語云:“一死一生,乃見交情。” ④白氏自注: “曹公曰: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語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使君: 指劉備,這里借喻劉禹錫; 曹操,詩人自況。⑤白氏自注: “仲尼云: ‘后世知丘者,《春秋》。’ 又云: ‘《春秋》之旨,微而婉也’ 。”前句出 《孟子·滕文公》,后句乃杜預 《春秋左傳序》 語。微: 幽深精妙。婉: 含蓄婉約。丘: 孔子名丘,這里借喻劉禹錫。⑥微之: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字微之,已于太和五年 (831) 去世。⑦寢門: 內(nèi)室的門。⑧唇亡則齒外露: 比喻利害相關(guān)。語出 《左傳·僖公五年》 。⑨窅 (yao咬) 窅: 幽冥隱晦。窮泉: 九泉之下。⑩骎(qin侵) 骎: 疾速。落景 (ying影) : 落日余暉。桑榆: 隱指日暮,也常指稱人的晚年。(11)夜臺: 墳墓。暮齒: 晚年。
上一篇:《和徐健庵宮贊喜吳漢槎入關(guān)之作》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啰唝曲》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