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綸·山店》原文與賞析
盧綸
登登山路何時盡?決決溪泉到處聞。
風動葉聲山犬吠,幾家松火隔秋云。
這首詩一說王建作,但是不少本子都將它收在盧綸名下,我們姑且從之。
詩題名曰《山店》,其實那行路之人尚未見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沒有下榻于“山店”,“山店”與行人還有一段距離呢。雖說如此,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經點起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難以抑制的欣喜之情。那么這感情是怎么產生的,詩人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人們走在平原上,視野開闊,目力所及,遠近距離心中亦大致有數。如果你還有翻山越嶺、終日行于山間的經歷,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樣了。走近山腳,仰頭是山,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來,山回路轉,崎嶇曲折,繞了半天,還在那座山里,再回頭一看,也確實好象并沒走多遠,這樣反復幾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出現了一個問題——何處是盡頭,何時到盡頭? 詩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時盡”?是十分簡練地寫出了這種心境。登登,行路聲;如果我們再結合詩句來體會,那“登登”之聲給人的該是一種艱難疲憊、單調沉悶的感覺吧,因為只有這樣,那“何時盡”的問題才合乎邏輯,才合乎旅人此時的感覺和心情。當然,這個問題的提出也還不完全是由于山路之限,行人之困,從下文來看,“落日恐行人”,也應該是原因之一,更何況已是夜色蒼蒼、林海茫茫呢!那心急人恐是可想而知的了。詩的第二句是承第一句而來的,決決,溪水流淌的聲音。又《說文》:“決,水流行也”。所以“決決”二字摹聲又兼寫形,表現了詩人選詞造句之精巧。因為山巒層疊,泉水多,溪流長,所以“決決溪泉到處聞”。我們知道山間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決決”之聲。如果溪水出了山,人流入平地,也就變得緩慢而無聲息,因而那“決決”之聲,也就等于告訴行人山路未盡、未盡……。
路未盡,仍須行。詩的二、三兩句之間有一個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難盡的山路上向前奔走了一程,又一程。正在黑影幢幢,行人匆匆低頭趕路之際 忽然傳來幾聲犬吠,自然又驚又喜,不覺停下了腳步,仔細探尋,可又別無動靜,只聽得山風陣陣,木葉蕭蕭。啊,原來就是這“風動葉聲”使得山犬驚吠,多么寂靜的山林啊!不過既有犬吠,也該有人或人家,于是乎他又邁開腳步,走著,走著,果然發現了“幾家松火隔秋云”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燭的松明火。早已是暮程倦客,亟盼住店,此刻,那閃爍的松火雖然還隔著秋山霧靄,要走近也并不容易,但畢竟是看見了希望之所在,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歷盡山路之艱,方知此刻之樂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詩也就此戛然而止。不過要知道言雖止,人未停,行人自然還要向著松明處“登登”前進,然而那“登登”之聲大概已經變了,變得輕快,變得踏實,變成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旋律。這便是詩的余韻,便是詩人留給讀者想象的天地。
這首詩沒有用什么比興手法,也沒有用諸如急、寂、困、喜等等表現人物感情的詞語,它的主要筆墨是描繪山間行人的所見所聞,同時采取或虛或實的手法,將人物的行動貫串其間,通過人物行動和極具特色的景物的結合,巧妙地刻畫出人物心理和情緒的變化,精微而蘊含,細加吟詠,確有身歷其境、情隨境遷之感。
上一篇:《宋之問·寒食陸渾別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歲夜詠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