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萬之京》言情贈友詩歌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魏萬曾在王屋山隱居,盾來又改名魏顥。他曾長途跋涉,尋訪李白。兩人在廣陵相遇時,李白預言魏萬“爾后必著大名于天下”,并“盡出其文,命集之”。但魏萬后來并沒有名動天下,聲播文壇,《全唐詩》僅存留其詩一首。從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及魏萬的《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二詩口氣看,魏萬比李白已晚了一輩,而李頎比李白還大十多歲,因此,李頎與魏萬的交情當屬“忘年之交”。知道這一點,對深入理解此詩頗有幫助。此詩大約就是李頎晚年于洛陽送魏萬去京城長安時所寫。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聯二句以倒裝法來寫: 先點出時間——一個涼風習習的秋晨,人物——游子,事情——高唱離別之歌,與友人李頎告別; 然后才倒敘一筆: 昨晚薄霜初降,遍布大河南北。這樣寫來,不僅描繪了別時之景,渲染了朋友分離時的凄清心境,而且賦無知霜花以人的情感,好像昨夜的微霜也是因“離”而下的,讓人倍增惆悵之情。
時間是霜風吹鬢的秋晨,地點是霜花滿地的河岸,歌聲是黯然銷魂的別曲,人物是情深意摯的忘年之交,已讓人似乎聽到“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的內心慨嘆之聲。然而作者筆鋒毫不松懈,緊扣上文,再進一步,繼續借景抒情: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陽春北去,涼秋南來的鴻影,對行將作別的愁人來說,會引起他們多少天涯飄泊的感觸啊!陣陣嘹唳的雁聲,仿佛在深情地呼伴喚侶,這也會讓離別之人的孤寂悵惘更濃更重啊! 更何況此地一別,游子遠去,征途迢迢,心緒茫茫,云山重重,恐怕更無法排遣羈愁旅恨了。頷聯二句,既抒發了作者自己對景傷別的離愁,又推己及入,懸想友人途中觸物感懷的別緒,并用“不堪”、“況是”呼應逼進,將依依惜別之情,關心帝念之意曲曲傳出。
頸聯緊承第四句,對友人沿途所見、長安所聞繼續描繪,推想: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友人西去長安,沿途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時,必然會看到“樹樹皆秋色”、“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景象,這枯黃一片的樹色,好像催促著寒氣早點到來。就是到達京城長安,每到秋日傍晚,也不過唯聞“萬戶搗衣聲”罷了。這一見一聞,都不是賞心悅目之景。人們不禁要問:作者送別友人,何以繪景如此衰颯蕭瑟? 固然,以離人之眼觀覽景物,萬物皆著我之色,關城樹色,暗含著時光易逝之意; 以離人之耳聽聞聲響,萬籟皆發我之音,御苑砧聲,象征著撩亂之情。但更重要的是,李頎寓慨嘆于不言之中,是以自己的親身實踐為魏萬敲響警鐘,給朋友火熱的頭腦灑點涼水。因為李頎也曾多次漫游京師,追求功名,但卻飽嘗冷暖炎涼,深知長安 “居大不易”啊!
末二句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如果說本詩的前六句在寫景記事中隱寓了作者對魏萬之京 (大約也是求取功名吧)前途黯淡的擔心,那么,“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則是直截地以老馬識途的身份和過來人的口氣對朋友進行的告誡和勸勉了: 長安城雖是一個行樂的好地方,但那里也會讓人們的寶貴時光白白消磨掉啊! 言下之意,你魏萬可千萬不要沉湎其中。空度歲月啊!言淺而意深,語重而心長,發人深思,促人警醒。
此詩長于煉句,精于煉字,對偶工整,情景交融,自不待言。單從友情角度看,它也有足資借鑒的地方。李頎與魏萬是忘年之交。作為閱歷豐富的長者李頎,他有責任導引年輕的朋友看清前途,走上正道。他這樣做了,所以讓我們感到這種友誼彌足珍貴。對魏萬來說,能夠交上李頎這樣一位 “畏友”,平生足矣,復又何憾! 他雖然沒有“著大名于天下”,卻終究因 “畏友”之詩而名傳后世之口,真是幸事!
上一篇:《送衣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酬樂天書懷見寄》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