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 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應久醒矣! 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 冷清清, 一片埋愁地。釵鈿約, 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 與誰相倚?我自終宵成轉側, 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 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 清淚盡,紙灰起。
這是納蘭性德在他的妻子去世三周年的紀念日寫的一首悼詞。詞人懷念亡妻,表現了沉痛難忍的心情,詞寫得哀婉凄惻。
詞開篇就是“此恨何時已?”一個“恨”字噴薄而出,蓄積于胸的感情找到決口。“何時已”問得促人思考。起句激起懸念,并籠蓋全篇,且開導下文。所處的環境也惹人恨:深更半夜,春雨淅瀝,滴落在空階之上,雨催花落,雨歇了,花瓣紛紛飄墜。點點滴滴的雨水猶如愁人的眼淚,紛紛揚揚的花瓣恰似愁人的思緒,景中附著詞人之情。三年了,妻子一去無消息,如果是墮入夢中,這么長的時間也該醒覺了,為什么仍然杳無音訊呢?是不是也認為人間無味,不值得回來?難道人間還不如那冷清清的墓穴,倒能夠把人的哀怨掩埋,居然當年的釵鈿盟約也拋棄了。詞人自己覺得“人間無味”,想象妻子的無音訊,為了安于墓穴那“一片埋愁地”,悲抑難名。
詞人既承認“三載悠悠魂夢杳”是有理由的,又希望有個訊息,“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通夜失眠,想象當年與她在一起時琴瑟和諧的情景,故云“忍聽湘弦重理”,怎能忍受再聽重彈弦琴!今生不能無緣白頭偕老,“待結個,他生知己”,又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即就是能轉世為夫婦,還恐怕又是半路分手。
詞人在殘月下、微風中,看著祭奠的紙錠飛灰如蝶,清淚如瀉,追思往日夫婦情濃意洽,傷懷亡婦悠悠魂杳,想象未來擔心命薄,思悠悠,恨悠悠,愁無休,真是“此恨何時已”。
納蘭性德這首悼亡詞以決絕表情深,說妻子魂夢不回,是她覺得“不及夜臺塵土隔”,想結再生緣,“還怕兩人俱薄命”,這較希望死者復生,“湘弦重理”,或死則同穴,幽魂相守更為動人。因為只有感情深極,才會發出這種決絕之語。同時,也因了這種決絕語,使詞中充滿了憂傷和苦悶,格調過于低沉。詞人覺得“人間無味”,那對前途也每多悲觀失望,這在對妻子的懷想上也表現了出來。詞人這種消極的人生觀不足取,而這種另辟蹊徑的悼亡詞,卻頗值得玩味。
上一篇:《金縷曲·顧貞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金菊對芙蓉·蒲松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