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隱士》言情贈(zèng)友詩歌
先生骨相不封侯①,卜居但得林塘幽②。
家藏玉唾幾千卷③,手校韋編三十秋④。
相知四海孰青眼⑤? 高臥一庵今白頭⑥。
襄陽耆舊節(jié)獨(dú)苦⑦,只有龐公不入州⑧。
本篇題一作 《寄隱居士》 。隱士其人姓名生平已不可考,但無疑是作者的一位感情甚深、相知甚深的至交好友。詩中由衷地贊美了這位隱士的高情逸志,曲折地抒發(fā)了抱負(fù)無法施展的深沉嘆惜,飽含著真摯動(dòng)人的知己之情。開篇先反用典故,寫友人平生無意于功名富貴,唯愿隱居于山野林塘,隱士的形象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次聯(lián)贊其學(xué)問的淵博: 家藏名賢詩文之多,校勘古代典籍之久。“相知”一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感嘆以四海之大、隱士已至暮年仍是知音稀少。漢代俗語云: “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史記·鄒陽傳》引)是說有的人相識已久,卻互不了解,仿佛新結(jié)識的一樣; 也有的只是行道相遇,就一見如故。看來,至交好友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中奧秘何在?正如漢代鄒陽所指出的:“知與不知也。”真正的友誼必然是建立在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基礎(chǔ)上的。詩人在慨嘆隱士知己難逢的同時(shí),也恰恰表明了他正是隱士的不同凡俗的“青眼” “相知”。謝逸生當(dāng)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公元12世紀(jì)初) ,乃是所謂“太平盛世”,然而他在屢舉不第之后,就絕意仕途,而與其從弟謝以詩文自娛, 時(shí)稱“二謝” 。據(jù)《后村詩話》記載: “ (謝氏)弟兄在政、宣間,科舉之外,有歧路可進(jìn)身,韓子蒼諸人或自鬻其技至貴顯,二謝乃老死布衣,其高節(jié)亦不可及。”可見詩人與卜居林塘而以詩文著述為樂的隱士堪稱同調(diào),所謂“同聲好相應(yīng),同氣自相求” (晉·楊方《合歡詩》)。相同的志趣使他們的友誼更為深厚,理解也更為深刻。正因?yàn)槿绱耍谖猜?lián)中,詩人才能更深入一層,透過隱士悠然自得的生活表象而揭示出其才華不能為世所用的內(nèi)心痛苦,委婉動(dòng)情地訴說出在污濁不堪的世俗社會(huì)中為保持氣節(jié)品格而不得不隱逸山野的苦衷。這既是為隱士代言,也是詩人的夫子自道。早在魏晉之際,著名詩人阮籍就曾經(jīng)感嘆地說過: “人知結(jié)交易,交友誠獨(dú)難。”(《詠懷詩》)不為世俗理解的隱士,能有謝逸這樣一位心心相印的知己,必定會(huì)感到無比欣慰的吧。
此詩前半贊友,后半寄慨,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diǎn)。但這種議論并不枯澀抽象,而是語言形象生動(dòng),抒情色彩濃郁。詩人巧用典故以贊友寄慨,精當(dāng)貼切,含蓄蘊(yùn)藉,尤見藝術(shù)功力。
注釋
①先生: 一本作“處士”。骨相: 骨骼相貌。古人以骨相推論人的命運(yùn)、性格。按,這句用典。《漢書·翟方進(jìn)傳》: 方進(jìn)少時(shí),有汝南蔡父說他“有封侯骨”。又,《后漢書·班超傳》載相者謂班超有 “萬里侯相”,“當(dāng)封侯萬里之外”;《南史·呂僧珍傳》載相工謂僧珍 “有奇聲,封侯相也。”故后以封侯骨相謂天生的高官厚祿富貴之相。②卜居: 擇地定居。林塘: 樹林與池塘,借指隱居之地。③玉唾: 猶言 “唾玉”。謂出口之辭如吐珠玉,美稱他人的詩文。④韋編: 古時(shí)無紙,以竹簡寫書,用皮革繩條編聯(lián)成冊。韋,去毛熟治的皮革。《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 《易》,……讀 《易》,韋編三絕。”后用以指代古籍。⑤孰: 誰。青眼: 眼珠在中間,正視。表示對人的尊重或喜愛。典出 《晉書·阮籍傳》: “ (阮) 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 (嵇) 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后以 “青眼”指代知心朋友。唐代權(quán)德輿 《送廬評事婺州省親》詩: “客愁青眼別,家喜玉人歸。” ⑥庵: 草屋。一本作 “麾”。⑦襄陽: 縣名,今屬湖北省。耆 (qi其) 舊: 年高而久負(fù)聲望的人。按,這句本于唐代杜甫 《遣興》詩: “襄陽耆舊間,處士節(jié)獨(dú)苦。” ⑧龐公: 即龐德公,漢末著名隱士。按,以上兩句用典。《后漢書·龐公傳》: “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市。……荊州刺史劉表數(shù)延請,不能屈。……后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反 (返) 。”后世用 “龐公”借指隱者。唐代孟浩然《尋張五回夜園作》詩: “聞就龐公隱,移居近洞湖。”
上一篇:《寄遠(yuǎn)》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寡婦詩》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