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判官還太原》言情贈友詩歌
勞君車馬此逡巡①,我與劉君本世親②。
兩地山河分節制③,十年京洛共風塵④。
笙歌幾處胡天月,羅綺長留蜀國春。
報主由來須盡敵,相期萬里寶刀新。
此詩題一作 《送崔判官使太原》 ,細觀詩意。當以 “還太原”為好,因一則以判官而遷為節度使,似非易事,二則本詩明顯有作者向太原劉君引薦崔判官之意,三則詩中頷聯和頸聯所敘友情,顯然指作者與劉君之情。由此可知本詩寫于武元衡出為劍南節度使時,崔判官當是武元衡的蜀中幕僚,共事多年,如今要辭幕回太原,念在同事情分上,武元衡寫了此詩向太原節度使劉君推薦崔判官,希望其關照崔判官。
“勞君車馬此逡巡”一句,寫得委婉謙恭,甚為得體。原本是崔判官有請于武元衡,且武為上級府主,崔乃下級幕僚,但武元衡卻絲毫不以此托大,相反禮貌地說: 有勞你車馬延誤,在此久等。正是 “宰相肚里能撐船”,禮賢下士,正與其宰相身分相符。接下去詩人筆鋒一轉,講述了他與太原劉君的關系和友誼,二人是世親,如今雖一在劍南,一在河東,分別節制兩地山河,但當年在朝廷共事十余年之久,交情非淺。“兩地山河分節制,十年京洛共風塵”是頗為流傳的名句,它既展現了作者身為宰相的氣度,有闊大的時空感,又具高度的概括性,它將作者與友人之間那種相濡以沫的感情,用凝練之詞傳達出來,使讀者聯想到在政治斗爭中,風雨同舟的摯友間的患難之交,以及別后對“天涯若比鄰”友情的倍加珍惜。“笙歌”二句分寫二人的節度使生活,劉君在河東道,故云胡天,作者在劍南,故稱蜀國。出句推測并詢問友人的情況,對句向友人敘述自己的生活。詩寫到此,既已交代了作者與劉君的關系和友情,又起到與友人敘情的作用。“報主由來須盡敵,相期萬里寶刀新”二句作為全詩的結句,可以視為與劉君的共勉,亦可看成是對崔判官的臨別贈言。以勉和祝愿來綰束全詩,跳出送別詩“黯然消魂”的套子,洗盡悲酸之態,顯示了作者開闊的胸懷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寫法很別致,它起到一身而當三職的作用,既要表現送別的題意,又要起到引薦作用,還要與友人暢敘友情,互致勉勵。中間兩聯看來與詩題的送崔判官無涉,但在表現作者和劉君的關系和情誼中,既與友人暢談了友情別意,又暗示其看在摯友情分上關照崔判官,可謂一箭雙雕,匠心別具。詩的最后兩句從送別角度觀之,其樂觀精神,進取之志,決不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之下。全詩意境闊大,氣勢不凡,主題健康,音調爽朗,實為表現友情之佳什。
注釋
①逡巡: 遲疑徘徊,欲行又止。此處作延誤講。②世親: 世代有通婚關系的親屬。③節制: 節度法制。又作節度使之簡稱。④風塵: 世俗的擾攘,本詩的共風塵作共事講。
上一篇:《送客》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張杞園待詔之廣陵(其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