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鑒賞】
歐陽修于仁宗慶歷五年(1045)八月貶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縣)知州,在滁州做了二年多的地方官,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就是在滁州作的。慶歷八年,改任揚州知州,這首《別滁》詩乃當時所作。
歐陽修胸襟曠達,雖處逆境之中,仍能處處自得其樂。讀他的《醉翁亭記》末二段,就可見他與民同樂的情景。此詩和《醉翁亭記》同樣用了一個“醉”字,但并不過多地渲染那些離情別緒。《醉翁亭記》是寫游宴之樂、山水之美,這詩所表現的父老親故送別餞宴的情景,當別是一番情味。
首句寫景,點明別滁的時間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歐陽修由滁州徙知揚州,朝廷的公文是慶歷八年閏正月乙卯下達的,抵達揚州為二月庚寅。這就大體為我們提供了這詩的具體寫作時間。滁州地處南方,地氣較暖,這里與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寫的另一首《戲答元珍》詩“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不同,而是花光濃爛,柳絲輕明。這樣,此詩首句不僅寫出了別滁的節候特征,也為全詩定下了舒坦開朗的基調。
次句敘事,寫當地吏民特意為歐陽修餞行。“酌酒花前”,是眾賓客宴送知州,與《醉翁亭記》的知州宴眾賓正好相反;這天還有絲竹助興,氣氛顯得熱烈隆重。它雖不同于過去投壺下棋、觥籌交錯的游宴之樂,但同樣寫出了官民同樂和滁州民眾對這位賢知州離任的一片深情。
后兩句是抒情,詩人把自己矛盾、激動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語言含蓄地表達了出來。歐陽修在滁州任職期間,頗有惠政。餞行時當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摯友好的感情,使詩人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二年多的貶謫生活即將過去,這里地僻事簡,民俗淳厚,特別對前年在滁州瑯琊山與眾賓客的游宴情景,更是低徊不已;而如今卻是離別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熱情敘別,使他百感交集。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極好,寫出了詩人與眾賓客一起開懷暢飲時的神情意態和他的內心活動。結句用的是反襯手法,在這種餞別宴上作為助興而奏的音樂,當是歐陽修平時愛聽的曲調。但因離憂嬰心,所以越是悅耳的曲調,內心就越感到難受。唐朝張謂寫過一首題為《送盧舉使河源》的贈別詩:“故人行役向邊州,匹馬今朝不少留。長路關山何日盡,滿堂絲竹為君愁。”這里結句所表達的意思,實為歐陽修所本。“莫教弦管作離聲”,發人思索,使詩意余韻不盡。后來黃庭堅《夜發分寧寄杜澗叟》詩“我自只如當日醉,滿川風月替人愁”,也是從此脫出。
歐陽修這詩與一般敘寫離愁別緒之作所渲染的凄惻之情,有明顯的不同,它落筆輕快自然,平易流暢,讀來非常感人。這與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辭藻華麗,內容卻不免空虛的“西昆體”詩風形成鮮明對照。由于歐陽修在詩歌創作中以明快樸實的詩風力矯時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詩壇的一大名家。
上一篇:歐陽修《馮道和凝》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賣油翁》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