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終南山》唐山水詩鑒賞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終南風光不但歷來為厭棄仕途的隱者所景仰,而且為眾多詩家所吟誦。雖有王維、李白這樣的大家詠唱于前,孟東野仍能以奇險之筆,對終南山色作獨出心裁的描繪,足與前人相媲美。
全詩寫景為主。詩題既曰 “游”,則游蹤所至,景象變幻; 視點不同,風光殊異。詩中還借景言理,寄托深意。
詩篇開始便一掃郊詩“寒澀窮僻”之氣,創造了出人意表的雄奇意境和氛圍: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塞”字是終南山在游人心理上產生的感覺,用得夸張,卻很形象地表現了山的高大雄偉: 天地本浩渺無極,似乎已被終南山塞滿。首句出語驚人,次句更是奇語奇景。終南山多石,詩人在山中流連忘返,晨見日出,夕見月升,那一輪紅日,那一輪明月,都是從峰頭巖石背后初露半輪,冉冉上升,就象是山石吐生出來的。“生”字依然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初看很“險”,其實妥帖。而且,“生”字在讀者心中喚起了動態和色彩的豐富聯想,你似乎看到: 旭日東升,紅霞染遍天空和山頭,一片輝煌燦爛; 皓月初上,銀輝傾瀉于巉崖峻谷間,一片綺麗迷濛。火紅與銀白,熱烈與冷靜,在你心中閃現、交織,那奇異瑰麗的景象,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曹操《步出夏門行》)的大海壯觀相去無幾。
三、四句進入對山中景色的描繪,著意刻劃峰之高、谷之深。詩人摒棄了一般的直接描寫手法,另辟蹊徑。他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捕捉到了 “夜留景、“晝未明” 的奇景: 黑夜里,高峰外的天空依然日光明亮; 白晝間,深谷中仍舊幽暗如夜。夜明晝暗,正是峰高谷深才會有的景象,在這里,反常即正常,矛盾對立表現為和諧統一。這種獨特場景的選擇,足見詩人的匠心。在藝術效果上,這兩句以空間的高與深、時間的夜與晝、光線的明與暗作對比,使峰高谷深的景象更加鮮明可睹。用字也很巧妙。一個“留”字,擬山如人,化靜為動,仿佛日光由于高峰的挽留遲遲不肯消逝。“未明”二字也在我們心中喚起一種遷延、滯留、等待的感覺,似乎深谷沉睡不欲蘇醒。
山水在人們眼中常有性格的隱現,能誘發美好的情感和意趣。詩人由終南風光的雄奇幽秀,領悟到人性的端莊、純正之美,忍不住吐露心聲: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孟郊一生,“拙于生事,一貧徹骨。裘褐懸結,未嘗俯眉為可憐之色。” (《唐才子傳》)我們不難揣摩詩人此刻的心境,他一定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自我,由終南景色中正之美感受到自己性靈中正之美,人的氣質與自然的氣質相契合,故云“山中人自正”。人正則心平,心平則不懼路險; 此刻他攀緣于險峻的山路,心中依然平靜坦然。這兩句詩,是飽經人世坎坷的詩人的自我慰藉、自我激勵,其意在山水之外。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二句,是全篇最動人的描寫。山高風長,深谷中萬千松柏匯成的樹海,在山風吹拂之下,掀起陣陣浪濤。“驅”字描寫松柏隨風低亞的情態,顯示山風的強勁和松濤的聲勢,形神畢肖。“拂”字用得極險,卻又非用不可。起伏的松濤奔騰呼嘯,猶如千軍萬馬,聲震山谷;嘯聲伴隨松濤起落,似乎吹拂松柏的不是山風,倒是這呼嘯之聲; 長風送來的清涼,也仿佛是由嘯聲傳向遍山漫谷。“聲拂萬壑清”一句,便將視覺、聽覺、感覺集為一體,使你眼觀萬頃松濤,耳聽萬壑清風,心脾沁透了清幽、涼爽之氣,不禁神超形越。
于是,詩人深感紅塵污濁、宦途險惡,發出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的慨嘆,這是詩人領略終南風光之后的頓悟。
這首詩構思奇特,手法巧妙。全詩一氣盤結,硬語突兀,于雄放峭奇之中寓清曠之氣。
上一篇:元好問《游泰山》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蘇軾《游金山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