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報細(xì)碎仇。
劍,為我國古代隨身佩帶的一種兵器。“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高適《別韋參軍》)。“十年學(xué)劍勇成癖,騰身一上三千尺”(陸游《融州寄松紋劍》)。“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古代詩人常用它來表示自己有安邦治國、建功立業(yè)的本領(lǐng)。而以寶劍贈人,自春秋時吳國“延陵季子兮不忘故,千金之劍兮帶丘墓”的“季子掛劍”的故事以來,以劍贈人,也表示志趣相投和生死不渝的友誼。劉叉贈劍給姚秀才,兼有這樣兩層意思。
秋水明凈,寒光閃爍,故常用來比喻明亮的劍光。白居易《李都尉古劍》:“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本詩既用比喻說此古劍明亮如水,故有下句的“向我手中流”。李白詩:“古琴藏虛匣,長劍掛空壁”(《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是以琴劍的不用喻自己的不得志。這里似也有此意。“叉剛直,能面白人短長”(《唐才子傳》),尚義行俠,雖一度為韓愈賞識,終郁郁而去,不為世用,流落齊魯,不知所終。“手心流”《全唐詩》作“胸中流”,蘊(yùn)意佳勝。
第三句應(yīng)題贈劍,用一“瀉”字緊承上文的“水”、“流”,不僅連用喻劍之霜鋒,順理自然,新穎傳神;而且由“水”而“流”,足見其動,進(jìn)之而“瀉”!瀉者,傾瀉,水流如注也。如:“石磴瀉紅泉”(謝靈運(yùn));“四檐急溜三江瀉”(曹伯啟)。這樣,動態(tài)更為明顯,也更深一層暗示劍之非凡。但因姚秀才愛而贈之,既見劉叉的古道熱腸,更是為最后一結(jié)蓄勢:如此光華耀目“上徹于天”(《晉書·張華傳》)的寶劍,被贈者將何以待之呢?“勿報細(xì)碎仇”。即是說當(dāng)持此劍去誅元兇巨蠹!一者之仇屬小我,為個人之間的恩怨;一者之仇屬大我,事關(guān)國家民族;從而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磊落胸懷。古代愛國的、具有正義感的以及有隱逸思想的知識分子,大都說過這類的話。白居易云:“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李都尉古劍》);張祜“平生鏌铘劍,不報小人仇”(《書憤》);齊己云:“勇死尋常事,輕仇不足論”(《劍客》)。不過劉叉的詩,結(jié)句于勉人中仍有贊劍的意思,與其上三句一脈相承——用一條思想的彩繩,把藝術(shù)的珍珠串了起來。從借喻的新穎別致,構(gòu)思的貫穿珠聯(lián),以及一結(jié)意識的高超,可知“工為歌詩”(《唐才子傳》),并非諛詞了。最后,請讀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可以參看相互發(fā)明。
上一篇:李賀《南園十三首(其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施肩吾《夜笛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