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唐山水詩鑒賞
劉禹錫
渡頭輕雨灑寒梅,云際溶溶雪水來。
夢渚草長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
十二碧峰何處所?永安宮外有荒臺。
這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詩。
“松滋渡”在今湖北省松滋縣以西,“峽中”在今湖北省秭歸縣以東,兩處相隔甚遠,詩中的“夷陵”處在兩地之間。
此詩首句先寫渡口之景,細雨霏霏,灑落在寒梅之上,美則美矣,但不免使人產生凄迷之感。這就給全詩籠上了一層迷惘的氣氛。第二句寫看見融化后的雪水從云間奔涌而來,已轉入“望”字。“寒梅”、“雪水” 點明時令。
第三、四句追懷秦楚舊事,并寫望中所見陸上之景。“夢渚”,云夢澤之渚。“楚望”,指楚國山川。《左傳·哀公六年》: “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章,楚之望也。”此處巧妙地借用這一典故,仍扣緊詩題“望”字著筆,極寫小洲上青草生長繁茂,以致模糊了詩人的視線。“夷陵”,本楚國先王之墓,后為縣名。秦將白起攻楚時,曾火燒此處。“土黑”、“秦灰”,非常精煉地概括了這一歷史故實。當然,詩人在這里并不僅僅是追敘史事,而是以山川為見證,抒發了對歷史興亡的無限感慨。想當年,楚國橫跨江、漢、睢、章,地域廣闊,物產豐饒,曾幾何時,秦人一炬,毀其先王之陵墓,最終不免亡國。而秦王朝一統天下,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于今亦僅有攻城掠地時留下的陳跡供人憑吊而已,同樣令人可悲。詩人在這里含蓄地告訴人們:帝王之業,是不可能千秋萬代傳之不朽的。這一聯中的“迷”、“有”二字極有深意。“迷”字既是寫因 “草長”而產生的實感,也是寫面對山川,聯想史事時引起的迷惘之情。“有”字既見出歷史故實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是在興嘆山川未改,而王霸之業,僅僅余有灰燼而已。
第五、六句主要寫望中所見的江中之景。五句系化用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古歌,寫船客的哀愁。六句“船從鳥道回”又明從“望” 中著墨,寫船夫的艱辛和三峽的迂回曲折。但詩人在這里并非是單純描摹客觀景象,而是另有深意。上聯是寫王朝舊事,此聯筆鋒一轉,寫的是百姓愁苦。合起來讀,就不難發現,詩人有“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張養浩《潼關懷古》)的深沉感慨。
第七、八句因望而生聯想。從巫峽十二峰自然會想到楚王夢神女的傳說,從荒臺也可能想到神女所居的陽臺,從永安宮也會想到蜀先主劉備,他不是“崩年亦在永安宮” (杜甫《詠懷古跡》其四)嗎? “何處所”應前“迷”字,“荒臺”與首聯之美景相映襯,見出無窮感嘆。“十二碧峰何處所”?令人感到神話傳說是那樣虛無縹緲,前朝王事亦成虛有。而永安宮外,徒有荒臺,爭為帝王者,豈不可哀!
這首詩借景懷古,以精煉含蓄的語言和豐富的聯想將景物與歷史故實、神話傳說融合在一起,似寫景而實懷古,似懷古而真寫景,懷古中有感慨,有識見,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渾然一體,客觀景象與主觀感受結合無間。這正是劉禹錫一些寫景兼懷古詩的共有特色。
上一篇:寒山《杳杳寒山道》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杭世駿《梅嶺》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