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商山早行》唐山水詩鑒賞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這首詩是詩人離開長安到南方去經過商山時寫的。詩中抒寫了他在旅途中的辛苦孤獨和對故鄉的懷念,真切地反映了古往今來一般旅人所共有的感受,所以歷代傳誦。
讀這首詩,一幅北方山村野店春日早行圖,宛然如在目前: 清晨,旅店里外響起叮叮當當的車馬鈴鐸聲, 旅人們又將開始一天的行程。詩人作客異地,很自然地產生一種思念故鄉的悲涼感情。他是被鄉村的雞聲驚醒的。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但見茅檐上斜掛著一彎慘淡的殘月。天將破曉,得趕緊收拾行裝上路了。他走出旅店。村頭有一條木板小橋,橋上鋪著一層白皚皚的寒霜。走在橋上,忽然發現稀稀地印著幾個腳印,原來已有人趁早上路了。看著它,更加感到旅行者的艱辛與孤獨。
詩人在行進,時間在推移,畫面景色也在變換。山路上,高高槲樹上那些干枯的大葉片紛紛墜落。詩人意識到春天來了,樹枝將綻出新綠的嫩芽。在驛站的土墻旁邊,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晨霧消散,天色大亮,它們顯得格外耀目。詩人踽踽獨行在凄清寂寞的山路上,心神恍惚,殘夢猶存。昨夜在夢里,不是已經回到了長安城南杜陵那自己的家了嗎?那兒,堤岸回環曲折的池塘里,已是春水瀲滟,無數鳧雁在綠波上嬉游,它們多么自得其樂呵! 夢中故園的風光溫馨美妙,令游子悠然神往。而眼前凄寒枯寂的旅途生活,也就格外使他難堪了。
全篇緊緊扣住“早行”二字著筆,把山村早行的情景描寫得逼真、細致,富于動態,饒有生活氣息。在藝術結構上,首尾照應,眼前實景和夢中幻境互相映襯、對照,把“道路辛苦、羈旅愁思”的主題表現得飽滿而含蓄。讀者情不自禁地步入一個凄清淡遠的意境之中,同詩人一道,共同體驗旅況的孤苦而悠長的情味。
詩中的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它們的好處,首先在于詩人準確地捕捉住“雞聲”、“茅店”、“殘月”、“板橋”、“寒霜”、“霜上人跡”這一系列最具特征性的景物,通過逼真的描繪,展現出典型的情境,達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的上乘境地。再從意象的結構來看,詩人連用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組合成六個并列的意象,卻省略了動詞、介詞,有意把意象之間的空間關系和邏輯關系隱藏起來。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形象的密度,而且得以留下大量的空白,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詩的意蘊就格外耐人尋味。對于這一點,明人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說得好: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后來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同是運用并列的意象結構而創造出深遠意境的千古名篇。
上一篇:儲光羲《詠山泉》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