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獨立思依依2,極浦遙山合翠微3。江客不堪頻北顧4,塞鴻何事復(fù)南飛5。丹陽古渡寒煙積,瓜步空洲遠樹稀。聞道王師猶轉(zhuǎn)戰(zhàn),誰能談笑解重圍。
此題詩襄陽,只發(fā)其旅思,王江寧更取義于樓名,氣象并皆渾闊,茂政不能也。顧天寶之后,中原板蕩,作者又一種情懷矣。此詩韻調(diào)絕佳。
【校記】
1.丹,《全唐詩》一作“司”。
2.立,《全唐詩》一作“上”。
3.合,《全唐詩》一作“涵”。
4.顧,《全唐詩》一作“望”。
5.復(fù),《全唐詩》一作“獨”,又作“又”。
【箋釋】
[溫丹徒] 不詳。溫當(dāng)為丹徒令。萬歲樓,在今江蘇鎮(zhèn)江。《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潤州)其城吳初筑也,晉王恭為刺史,改創(chuàng)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三“揚州江都”:“沈約《宋書》云:‘徐湛之為南兗州刺史,營構(gòu)亭觀,以極游宴之娛。又于城南起萬歲樓以望鐘山。’”《全唐詩》卷二五〇注:一作劉長卿。
[遙山] 遠山。孟浩然《登龍興寺閣》:“茲郡何填委,遙山復(fù)幾哉。” 翠微,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縹緲。《文選·左思〈蜀都賦〉》:“郁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劉逵注:“翠微,山氣之輕縹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北顧] 顧望北方。《楚辭·劉向〈九嘆·憂苦〉》:“菀彼青青,泣如頹兮;留思北顧,涕漸漸兮。”王逸注:“言己所以留精思,常北顧而視郢都。”晉潘岳《夏侯常侍誄》:“惠訓(xùn)不倦,視人如傷。乃眷北顧,辭祿延熹。”
[塞鴻] 塞外的鴻雁。塞鴻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家鄉(xiāng)的親人的懷念。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鴻。”白居易《贈江客》:“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丹陽] 今江蘇丹陽市。《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丹陽縣”:“本舊云陽縣地,秦時望氣者云有王氣,故鑿之以敗其勢,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武德五年曾于縣置簡州,八年廢。天寶元年,改為丹陽縣。”
[瓜步] 地名。在江蘇六合東南。有瓜步山,山下有瓜步鎮(zhèn)。古時瓜步山南臨大江,南北朝時屢為軍事爭奪要地。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攻宋,率軍至此,鑿山為盤道,設(shè)氈殿,隔江威脅建康(今南京市)。明清時設(shè)巡檢司于瓜步鎮(zhèn)。步,今寫作“埠”。《江南通志》卷一一“輿地志·山川”:“瓜步山,在六合縣東南二十里。陸游《入蜀記》云:‘瓜步山蜿蜒蟠伏,臨江起小峰,頗巉峻。絕頂有元魏太武廟,廟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傳以為太武所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鑿瓜步山為蟠道,于其上設(shè)氈廬,大會群臣。疑即此地。周世宗伐南唐,齊王景達自瓜步渡江,距六合二十里設(shè)柵,亦此地也。”唐白居易《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日落龍門外,潮生瓜步前。”
【輯評】
《唐詩鼓吹評注》卷三:此因登樓所見之景而傷南北之亂也。首言登樓遠望,懷思依依,見極浦遙山合為翠微之色而已。然我于此豈能無所感哉?幽薊兵多,江客難堪北望;中原叛亂,塞鴻何事南飛?因之遠想丹楊,寒煙積瑣;回看瓜步,遠樹蕭疏。當(dāng)此王師轉(zhuǎn)戰(zhàn)之時,正閫外需才之會。試問軍需品諸將,有能談笑而解重圍否?此譏當(dāng)時之將鮮有如魯仲連者也。
《唐風(fēng)定》卷一七:骨蒼氣老,神檢絕高,中唐上乘之作。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遙山是一帶翠微,極目遙山,則不止一帶翠微。蓋其依依之思,更在翠微之北,故曰合也。不堪北望,是傷其事;何事南飛,是傷其時。猶言正逢多難,早又深秋。(后解)七,“猶”字,八,“誰”字,連用甚妙。蓋初轉(zhuǎn)戰(zhàn),或問誰解圍;猶轉(zhuǎn)戰(zhàn),則眼前無能解圍者。而又故問,殆于自欲慨然請纓也。故又特寫寒煙遠樹,言奈何羈身此間耶?
《唐詩合選詳解》卷七:此久客而傷亂也。言登樓無伴,旅思依然,山水之氣,自遠相接。斯時也,既不勝其鄉(xiāng)關(guān)之望,而南飛之雁,只攪我心,亂離之景,愈添愁矣!蓋渡無行客,惟寒煙積其中,洲無居人,唯喬木猶有耳。言戰(zhàn)爭未息,安得解圍如魯連者,蓋傷朝之無人也。
上一篇:《秋日東郊作》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館陶李丞舊居》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