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于義熙四年戊申(408年)由山南之上京,遭逢火災, 移居到南村。宋代李公煥有一本《箋注陶淵明集》,在《戊申歲六月遇火》一詩下注云: “按靖節舊宅,居于柴??h之柴桑里。至是屬回祿之變(火災),越后年,徙居于南里之南村。”據此,移居大約在義熙六年庚戌(410年),詩人時年46歲。
二詩寫于移居后不久。其主要內容是寫遷居南村后喜得佳鄰,與同志之士過從交往之樂。南村,在江西潯陽城下。
第一首起于移居之前,寫他很早就有移居南村的想法但并不是因為那里的宅地風水好: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辈氛疾穯栒獌?。詩歌重點在寫結鄰,卻反筆撲起,從非為其宅寫起,可見陶公用筆平淡中有曲折。三、四句“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才說到欲居南村的真正原因:是聽說那里有許多心性素樸、淡泊寧靜之士,自己樂意與他們朝夕共處。素心人,據李公煥注,指顏延年、殷景仁,龐通等。所謂“數晨夕”,實即是說過日子,但著一“數”字要形象得多,意思也豐滿得多:屈指互數,見關系之密切。 “數”從前之晨夕,如何度過; “數”今后之晨夕,作何生活。五、六二句說移居南村的愿望已經有好幾年了,現在終于實現,“茲役”,即指移居這件事?!皯汛祟H有年”是總結前四句,說的都是想法; “今日從茲役”才是實寫移居。
以下六句緊接著寫移居以后的情況: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是承非為其宅說新居房屋不必求寬敞,只要能遮蔽一張床席也就可以了。敝廬,破舊的房屋,此指新居。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則是承“素心人”和“數晨夕”,說鄰居們經常來訪,在一起高談闊論。談在昔,議論往事,世事不入口也。鄰曲,即鄰居。作者有一首《與殷晉安別》詩,其中說: “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笨芍髸x安(景仁)即為鄰曲之一。
全詩以“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作收。意思是說和鄰居們一起共同欣賞好文章,剖析其中疑難的文義。二句包涵著多層含義:非奇文不足以供欣賞,而既然欣之賞之,說明必有深切的體會,此為其一。非真正讀書、認真思索者不會提出疑義,更不能析解蓄疑,此為其二。而村居析疑、抗言談論,又說明陶淵明和他的友鄰們不是優游笑傲之徒,而是一批有頭腦、有見解的人物,此為其三。如此辯難析理,可見陶公并非真的不求甚解,只不過不去糾纏細節,不搞穿鑿附會罷了。
上一篇:秋風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移居|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