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和尹從事懋泛洞庭》唐山水詩鑒賞
張說
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姚崇任宰相。十二月張說因與姚崇有矛盾,罷為相州刺史,不久,又貶為岳州刺史。這首七言絕句,就是在貶官岳州時寫的。詩人被遠置江湖,常郁郁不樂。他在《岳州宴別潭州王熊二首》詩中說:“石木無生意,寒云若死灰”,“誰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表現了被遷謫的凄苦心情。在《送梁六自洞庭山》中,他借著抒寫送別之意,以“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的詩句,微妙地傳達出難以追攀九重帝居的莫名惆悵。但張說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仕途上的坎坷遭際,并未能使他消極沉淪。他在這首吟詠洞庭山水的詩中,唱出了開朗樂觀的調子,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首句 “平湖一望上連天”,大筆揮灑出碧波浩渺的洞庭湖。詩人遠眺湖面,感到波翻浪涌,廣袤無際,仿佛能涌上九重,同碧天連成一片。這句詩寫得境界壯闊,很有氣勢。這是洞庭湖的實景,但也具有比興的意味。這幅波涌連天的洞庭湖景,不正是作者一定要重返朝廷的強烈心愿的象征么?次句“林景千尋下洞泉”,描繪湖上君山層林疊翠的高深壯麗風景。君山把千重翠色投進山腳的深深洞泉之中。境界澄澈如畫,足使人心曠神怡。這句詩同前句一樣,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含蓄流露。千尋林景,如此高峻壯麗卻能影落洞泉,似是微妙地寄托著希望皇帝體察下情,關懷貶謫之臣。從寫景的角度看,這兩句詩一寫湖水,一寫君山,一是平遠之景,從近到遠橫向鋪展; 一是高遠之景,從上到下俯仰縱貫。這樣,畫面便富于立體感和縱深感??傊?,造語天成而能寫景入妙,即景發興造成情味悠長,顯示出詩人的藝術功力。
第三句,以 “忽驚”興起,突作轉折,又開拓出一個嶄新境界。詩人正在滿懷豪情逸興地縱覽湖山壯美景色,忽然驚覺湖上波光閃閃,陽光燦爛,交相輝映,一派光明滿溢。這幅奇妙景象,顯示出詩人對自己的光明前程滿懷希望,也充滿信心。于是,他仿佛感到自己已乘舟回到了旭日身邊。用伊尹夢里乘舟到日邊的典故,表示希望得到帝王的重用。詩人運用這個歷史典故,同眼前湖上光華滿盈的景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意氣昂揚地抒發了對于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
胡應麟說:“盛唐絕句,句意深婉,無工可見,無跡可尋?!?《詩藪》)這首詩以興為主,即景發興,景中有寓意寄托而不露痕跡。語言高華朗秀,骨力雄健,氣格天成,確實兼具盛唐七絕的興象風神。它同那首《送梁六自洞庭山》都可以說是唐代七絕由初入盛的顯著標志。
上一篇:陳與義《和大光道中絕句》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