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歌
作者: 靳極蒼 【本書體例】
【原文】:
《吳越春秋》:伍員奔吳,追者在后。至江,江中有漁父,子胥呼之,漁父欲渡,因歌云云。子胥止蘆之葦,漁父又歌云云。既渡。漁父視之有饑色,曰:“為子取餉”。漁父去,子胥疑之,乃深潛葦之中。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不見,因而呼之云云。子胥出,飲食畢,解百金之劍以贈。漁父不受。問其姓名,不答。子胥誡漁父曰:“掩子之盎漿,無令其露”。漁父諾。胥行數(shù)步,漁者覆舟自沉于江。
日月昭昭(1)乎寢(2)已馳(3)!與子期乎蘆之漪(4)。
日已夕(5)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事寢(6)急兮將奈何?
蘆中人,豈非窮士(7)乎!
【鑒賞】:
按這首歌的序,簡取于《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也正可作這首歌的解題。三節(jié)歌正表示著漁父的三種心情:
第一節(jié):“日月昭昭乎寢已馳”。漁父看到了逃亡者慌急的情況,于是首先告訴他說:現(xiàn)在天正大明大亮,過江是不行的!“寢”,你休息吧,停止你逃亡的奔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期”,約會,和你約會在荒葦?shù)陌哆呄嘁?,以商談過江的事。
這是初見慌急逃亡者,漁父為之設(shè)想的歌。他知道這人是誰么?該是不知道,那為什么為他這樣著想呢?因為逃亡者都是危困中人,救危扶困是義膽忠心者之所為,于此即可見漁父為何如人了。這種只用事件本身塑造人物內(nèi)心形象的手法,樸素得很,卻也藝術(shù)性很高的。
第二節(jié),“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渡逃亡者,須要日夕。可是日停止了,老是不夕。其實這不是日停止不夕,而是漁父為逃亡者著想,盼日速夕的內(nèi)心形象。這樸素的造型,形象等待者焦急的內(nèi)心,實在很好。“予心憂悲”,就說明了這焦急心情。在等待中,日夕了,而
“月已馳兮”,日下去了,月停止馳,就是還沒上來,正是天黑的時刻,與上“日月昭昭”、須要“寢已馳”,而現(xiàn)在就:
“何不渡為?”為什么不快快渡江呢?因為:
“事寢急兮將奈何!”你的事情已臨于危急了,會怎么樣呢?就是只有乘此時機渡江了。
這是為逃者等待到了個好時刻,日下,月未上,天色正昏暗。上句“何不”不是問,而是責(zé),責(zé)其有疑慮,下句“事寢急”:是漁父代為拿主義的堅決形象。
這節(jié)歌:“日已兮……月已馳”,連起來,形象個日下、月未上的昏暗時刻。魯迅的小說《藥》,一開始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一片烏藍的天”,筆法與此正同,所以這兒的造型非常美?!昂尾欢蔀椤保秦?zé)其猶疑,“事寢急”是代為拿主義,堅決的很。漁父的義膽忠心,炳昭千古,感人至深。所以這節(jié)歌在藝術(shù)造型上來說,在表現(xiàn)漁父的義膽忠心來說都是使用的很好的表現(xiàn)方法。
第三節(jié)
“蘆中人,豈非窮人乎”!《吳趙春秋》“蘆中人”三字復(fù)出,更顯出是呼喚人的口吻?!柏M非窮士乎”,是說你莫非不是一般人,怎么會這樣躲躲藏藏,多疑多慮呢?在當(dāng)時各國分立的情況下,一般逃犯,逃了就算了??梢鞘裁创笕?,就不同了,會引動國與國的干戈相向。所以這句是驚咤的意思。驚咤其非窮士而是什么大人了。及贈與百金之劍而說“此吾前君之劍”,那此為何如人,漁父就完全知道了。所以這句就為“覆船自沉”,次徹底救此人作了隱筆了。
我們總看這首歌,只憑漁父一人的歌詞,就刻畫出了一個性情憨直,救人心切的義膽忠心的典型人物,同時也形象出了一個在危難中極為多疑的有偉大抱負的典型人物。從塑造典型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來說,實在夠得上是上乘之作,這首歌能流傳千古,其原因當(dāng)在于此。
上一篇:《漁父》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渭陽》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