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舉
風雨妒花春事催,鶯聲喚起未明時。
怪來小玉知人意①,采得宜男第一枝②。
朱欄十二冷光多,水定銀塘鏡自磨。
深夜人來照妝束,欲將圓缺問嫦娥。
冰花纖指漾銀鉤③,水色蟾光上下浮④。
自是行人無定準,相逢何日大刀頭⑤。
雪后梅花早破春,玉瓶高插凈無塵。
不知衫袖招搖處,十日余香尚襲人⑥。
【注釋】
①小玉:古典詩詞多指侍女。白居易《長恨歌》:“金關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李賀《江樓曲》:“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開屏見山色。” ②宜男:萱草之別名。古人認為孕婦佩之則生男,故名。萱草又名忘憂。③冰花:嚴寒時節開放的花,多指梅花。蘇軾《再和潛師》:“化工未議蘇群槁,先向寒梅一傾倒。江南無雪春瘴生,為散冰花除熱惱。”銀鉤:斜月。李彌遜《游梅坡席下雜酬》:“竹籬茅屋傾樽酒,坐看銀鉤上晚川。” ④蟾光:月光。古代神話,月宮中有蟾蜍,故稱。⑤大刀頭:《漢書·李陵傳》載,漢使李陵故人任立政等到匈奴國,欲暗地勸李陵還漢。一日,任立政見陵,目視李陵,一面說話,一面用手屢摸自己的刀環。環、還音近,暗示要李陵歸漢。后以大刀頭作為“還”的隱語。高適《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 ⑥襲人:指花香撲鼻熏人。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五九。
謝承舉(約1488—1566),明代畫家,字子象,自號野泉子;初名浚,字文卿,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十舉不第,遂退耕國門之南。工詩善書精畫,瀟灑絕俗。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融通滲透,常見的形式要么是據詩作畫,要么依畫題詩,然而像謝承舉這四幅《美人圖》二者兼有的現象,在畫史上實屬罕見。此詩原注云:“畫‘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四景。”“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乃化用唐代詩人常袞“惜花風起頻”和宋代詩人孔平仲“愛月不成眠”詩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則是唐代詩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中的詩句。畫家依次將這四句詩中的勝景,轉化成畫境,畫完之后,又各題詩一首。四幅畫、四首詩,使人倍覺意境鮮明,妙趣橫生。
第一幅畫,緊扣原句中的“惜”字,將美人惜春留春的意態加以淋漓盡致的表現。春天繁花似錦,唯恐百花過早地凋謝,而風雨無情,好似嫉妒群芳,有意使之摧零敗落,催促著春事早早結束。風雨本來沒有感情,詩句說“風雨妒春”,畫中美人“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詞)的惜春心理就得以完全展開。正因為害怕春光的流逝,因而不避辛苦,東方未明之時,已為鶯聲喚起,想多留戀一下。也許這一切都逃不過侍女小玉之眼,只有她知曉人意,于是采得萱花一枝,欲解人愁,忘記心中之憂。
第二幅畫則著意于“愛”。夜已深沉,一位美人倚立朱欄,冷光寒露,打濕香鬢云鬟,也全然不顧,還是在靜享這份清寒幽冷之韻。美人來到塘邊,水面平靜,朗月倒映如鏡,這正好用來照鏡梳妝,并與月宮的嫦娥訴說著人間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其后兩幅畫,既見出水清夜靜,月白花香,更從“掬水”、“弄花”的動作描寫中表現出美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冰花纖指漾銀鉤,水色蟾光上下副,足見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清泉合而為一;“不知衫袖招搖處,十日余香尚襲人”,則寫出了梅花馥郁的幽香溢滿衣衫,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這些都無不緊緊扣裝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確乎是神來之筆,語出天成而自有意蘊。
上一篇:《題米元暉云山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自畫盧仝煎茶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