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山石犖確行徑微(1),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2)。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3)。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4)。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5)。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6)。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7)嗟哉吾黨二三子(8),安得至老不更歸!
【譯詩】山路狹窄山石險峻山勢崔嵬,夕陽西下來到寺門蝙蝠亂飛。進入殿堂見過主人階前閑坐,喜見雨后芭蕉葉大梔子花肥。和尚夸耀寺內古壁佛畫絕好,手持燭火應邀欣賞畫面生輝。主人好客熱情款待鋪床備飯,粗米淡菜解我饑餓叫人心慰。臥床靜聽百蟲鳴唱直至深夜,明月出嶺清光如水泄入窗扉。天剛破曉獨起早行難分道路,晨霧彌漫方向不辨前行不回。日出霧散紅花碧水色彩繽紛,松樹蒼翠櫟樹挺拔粗有十圍。溪流橫路赤足涉水腳踏澗石,水聲淙淙清風徐徐令人陶醉。人生幾何對此美景自當行樂,何心局促受人約束謹小慎微。遺憾我輩志趣相投親如手足,長留山中享此樂趣心愿難遂。
【解析】這首詩以開篇“山石”二字為題,但并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篇記游詩。公元801年7月22日,詩人與李景興、侯喜、尉遲汾同游洛陽北面的惠林寺,而寫此詩。詩人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傳統的游記文的寫法,按照行程順序,敘寫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所感,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記。韓詩“以文為詩”,由此可見一斑。這首詩雖然按時間順序而記,用筆卻非常靈活。詩人從不同角度,融入自己的內心感受,變換色彩,音響,形象,從而交織成多層次的,飽滿淳美的意境。開頭一句寫到寺之前的行程,“山石犖確行徑微”,山石險峻,山路狹窄,詩人登山不免跋涉之苦,可見詩人游興之濃。第二句明寫詩人“到寺”。詩人巧妙地選用了“蝙蝠飛”的鏡頭表現黃昏,把詩人和寺院統統籠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接著詩人用六句敘寫了到寺后的行心和寺僧的熱情接待。詩人乘興而來,進入殿堂后便出來坐在臺階上觀賞風景。透雨過后的寺院空氣清新,“芭蕉葉大梔子肥”。“大”和“肥”這兩個字眼本很平常,但用在“新雨足”的芭蕉葉和梔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觀景物的特征,增強了形象的鮮明性。寺僧的助興和殷勤款待,使賓主感情的融洽也得到了形象的體現。“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兩句,寫山寺夜宿。詩人靜臥山寺,聽百蟲鳴唱,樂而忘眠,不覺夜深。百蟲絕響后,明月又從嶺上躍出,如水的月光泄入門窗,引得詩人又驅除睡意,隔窗賞月了。“天明”以下六句寫離寺早行。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面的光、色、景不斷轉換,引人入勝。因為起得太早,霧氣很濃,眼前一片“煙霏”,看不見道路。但詩人不顧這些,只管向前走。終于朝日東升而“煙霏”散盡,美景展示眼前,山花爛漫,姹紫嫣紅,澗水清澈,泛銀呈碧。詩人不禁游興更增,奮然前行,不時地穿過高大的松櫟樹林。在一條明澈見底的澗水前,詩人遏制不住沖動,赤足涉水。水聲淙淙,清風拂衣,清涼的泉水在足背上流淌,整個身心似乎都融化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了。篇末四句以議論作結,表現了詩人對自由輕閑、隱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徜徉于大自然的無限快意,沉浮于宦海的難言苦衷,在詩人心中激烈撞擊,迸發出思想火花,強化了全詩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經典《山居夏日》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山行》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