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藻
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芭蕉葉上幾秋聲。
欲哭不成還強笑,諱愁無奈學忘情,誤人猶是說聰明。
吳藻(約1800—約1855),字蘋香,號玉岑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商人家庭。她工詩善琴,嫻于音律,尤擅詞,亦長于制曲。晚年移家南湖,潛心奉道。著有《花簾詞》、《香南雪北詞》、《花簾書屋詩》、《讀騷圖曲》等。
這首詞寫的是女詞人自負聰明,卻又懷才不遇,唯有讀騷寄恨。因其“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富含哲理,故極為人所樂道。
詞的上片開頭兩句:“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是寫女詞人手捧《離騷》,讀了一卷又一卷,卻沒有半點兒困倦之意;她心事重重,愁腸百結,在昏暗的燭光下已經苦熬有整整十年。《離騷》是《楚辭》的篇名,戰國時楚人屈原所作。漢劉向編集《楚辭》,尊稱之為《離騷經》。這兩句,句式整齊,各自相對,在兩個“一卷”和“十年”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系:一卷《離騷》,就是一種新的內容與境界;十年燈燭,就是十年心事的濃縮與象征。兩句之中,量詞重疊出現,形象地寫出了女詞人夜闌苦讀不輟,愁苦縈身不眠的情景。緊接著,“芭蕉葉上幾秋聲”一句,進一步補足前兩句的意思,說夜深了,秋風刮在芭蕉葉上,發出了一陣又一陣的聲響。古人常常通過梧桐、芭蕉葉上的秋雨秋聲,來抒寫蕭瑟悲涼的秋意和離別思鄉的痛苦。如溫庭筠的《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毙煸偎嫉男×睢端勺印罚骸耙宦曃嗳~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边@首詞用的也是象征手法,我們透過芭蕉葉上所發出的颯颯秋聲,不正可以聽到女詞人那低微而又極其傷痛的啜泣之聲么?
詞的下片,女詞人仿佛如高手撫琴林中,在柔指淡音中款款奏出自己的心曲:“欲哭不成還強笑,諱愁無奈學忘情,誤人猶是說聰明?!边@三句的意思是說,女詞人真想放聲大哭一場,可是不行呀!豈但不行,還要掩淚裝歡,強作笑容;為了諱飾滿腹愁苦,只好學著去做可以忘情的事情;明明是貽誤了他人,可還被人說成是聰明伶俐。這三句下得頗為深沉,表現了女詞人煢獨無依的生活遭遇和迷離惝恍的愁苦之情。一個凄苦無告的女詞人形象,頓時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了。試想,沒有經歷過人世滄桑,不洞悉人情世故的人,能寫出如此沉郁凄惻的詞句嗎?而這一切,又怎能不令人為之熱淚潸潸呢!
吳藻的這首《浣溪沙》詞之所以廣為傳誦,久詠不衰,應當說,和“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關系極大。這兩句既是女詞人秋夜挑燈苦讀的真實寫照,又是富有象征意義的雋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形象地啟發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獲得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就得集中精力潛心讀書。
上一篇:《浣溪沙·[元]王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宋]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