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善《寶珠洞》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法式善
行到翠微頂,翠微全在下。
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
山聲石上來,暮色天際寫。
土灶燃松柴,放出煙一把。
這是作者游寶珠洞寫的一首山水名詩。寶珠洞,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為山中名勝之一。作者以其閑寂的心情和沖淡的筆調,描繪了寶珠洞的恬淡自然、淡遠幽靜的景色,表現了他寄情山水的某種閑情逸志。
此詩起首兩句:“行到翠微頂,翠微全在下”,介紹寶珠洞的位置及其概貌。上下兩句,“翠微”疊用,然含意各不相同。上句“翠微”指山名,下句“翠微”寫山色。作者站在翠微頂端,俯視山下,只見青翠碧綠的嵐影山色全都倒映在清潭水底。向上看,“峭壁不洗濯”。“峭壁”,形容石壁陡削;“不洗濯”,形容斷巖潔凈,少有草木雜物。而“孤高自淡冶”,當指生長在巖石表面的青苔或小草,它們不需花木點綴,獨自默默地生存著。從字面上看,這是作者對自然物的靜景素描,實際上這是詩人志懷高潔、孤芳自賞的人格形象的寫照。緊接著,詩人的視線便由近及遠地向前眺望: “山聲石上來”,由聽聲而見泓泉水自巖石上奔瀉而下,打破了山中的沉寂。這是以動托靜、以有聲襯無聲的藝術手法,使周圍環境及作者心境更顯得格外幽靜。此詩句,似化用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詩的“清泉石上流”而來,二者均富有詩情畫意。而“暮色天際寫”,描繪“暮色”將臨,日薄西山,一片孤云,緊蔽夕陽的情景。一個“寫” (瀉)字把落日余暉不甘受阻而頑強地從云縫中傾瀉出來的景致,表現得維妙維肖。這兩句借靜寫動,與前兩句靜態描寫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描繪出一幅幅形象鮮明、聲色相間、動靜相托的生動畫面。最后兩句: “土灶燃松柴,放出煙一把。”這是詩人孤獨生活的反映。搬幾塊石頭壘一個小土灶,撿幾根松柴燃起一堆火,然而,由于灶小柴濕,火勢不旺,只能“放出煙一把”。這篝火是野餐?是取暖?是伴坐?……這其中的奧秘與真諦,作者沒有明白說出,留待讀者根據各自的審美情趣去猜測、去欣賞、去品味……
這首詩全用白描手法,真實、自然、親切。作者通過一個生活側面,以凝練的筆觸、流暢的語言和融情入景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他寄情山水的真實情感。同時,從他所描繪的“峭壁”、“孤青”、“淡冶”、“暮色”、“土灶”、“松煙”……等景物中,也能看出他那嘯傲林泉、消極處世的冷寞態度。
這首詩在構思、語言等方面,酷似陶詩,具有自然、沖淡的本色。清翁方綱在《陶廬雜錄·序》中指出: “其(法式善)為詩也,多蓄古今人集,閎覽強記,而專為陶韋體,故以詩龕自題書室,又以陶廬為號。……在諸學侶中論詩最久,其英特之思,超悟之味,有過于謝蘊山、馮魚山,而詣力的深邃,則稍遜之。”這個評價,可謂深中肯綮。
上一篇:阮元《大龍湫歌用禁體》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峨眉山月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