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據孟棨《本事詩》載,韓翃曾因這首詩受知于德宗,被御筆親授知制誥之職。當時制誥懸缺,中書省推薦兩人,德宗均不同意,批道:“與韓翃。”同時有二人都名韓翃,中書省不知授給哪一個,再次請示,德宗就在中書省的奏文上寫了這首詩,批道:“與此韓翃。”這是一個詩壇佳話。
詩作于天寶年間,詩評家向有兩說,一說是刺玄宗寵幸楊貴妃兄弟姊妹的,一說是諷宦官擅權的。因為末句“五侯”的出典有二,一是西漢成帝同日封舅父王譚等五人為列侯,一是東漢桓帝同日封宦官單超等五人為列侯,史書上都稱為“五侯”。究竟是諷刺寵任外戚或宦官其實無須指實,拘著于具體對象反而封閉了君王寵信近臣以致大權旁落這一較寬廣的政治現象的寓意和托興。
這確是一首將深邃的含義訴之于清淡而又輕靈的高格調的杰作,有如熊熊的火焰升騰的純青的光華。乍一看去,像是在寫王城的春景,暮春,滿城飄蕩著稀雪般的飛絮,宮墻御溝邊的柳條在寒食節的輕風中欹斜,這圖景中似乎散播著升平世界的清麗平和的氣氛。然而,詩人突然將鏡頭往前一猛推,焦點集中到了宮廷,并用“跟鏡頭”隨著燭煙移向盡處,五侯之家。詩人沒有形容五侯的府邸多么繁華奢靡,宮廷又多么賞賜豐厚,只就寒食節皇帝照例要給近臣頒賜新火的小事,就把千言萬語的豐富含義不言而喻地注入其中了。
唐人詩中習慣地以漢宮喻唐宮,而且詩題作《寒食即事》,諷喻的意義更為顯然。
詩人將這點深刻的諷喻掩藏在綺麗的景物繪寫之中,只用蠟炬輕煙一逗,發出了他的喟嘆。真所謂言近旨遠,不著痕跡而盡得風流。
上一篇:韓翃《漢宮曲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司空曙《峽口送友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