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境內。開元初,李白曾于此山大明寺內讀書,此詩是他因訪山中道士不遇而作。
首二句寫出訪途中所聞所見。一聲聲犬吠從遠處隱隱傳來,與身旁溪流的淙淙之聲交織在一起,輕盈悅耳;一樹樹桃花帶露盛開,在朝陽的映照下分外濃艷。“犬吠水聲中”,表明詩人是緣溪而行,且行程不遠,山里人家的雞犬之聲猶然在耳。“桃花帶露濃”,表明時在早晨,晨露未晞。“水”字與頷、頸兩聯中的“溪”、“泉”二字一線貫穿,意脈不斷; “桃花帶露”與四句中的“溪午”相對應,暗寫出行程中時間的逐漸推移,使首、頷兩聯銜接自然而又層次分明。
隨著詩人行程的延伸,山愈深,林愈密,樹叢間麋鹿們出沒的身影時而可見;此刻不覺已是日午時分,距離道院也越來越近了,然而卻聽不到道院的鐘聲傳來。既表現出山中的清幽寧靜,也暗示了道士外出,院中無人,與詩題中的“不遇”二字相扣合。
五、六兩句繼續寫出山中所見,但在空間上較三、四句又進了一程。此時,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色:青翠的竹林自淡淡的山嵐中顯現出來,秀色可餐;一道瀑布從迎面的峭壁上直瀉而下,水花飛濺。飛泉下而成溪,詩人正是緣溪而上來到這里,而道院也就位于這前傍野竹、后依碧峰的所在。兩句詩描繪出一片秀美奇麗、纖塵不染的境界,暗示出道士情懷的高潔幽雅,超凡拔俗。
結尾兩句寫造訪不遇的惆悵,屬直接扣題之筆。詩人不計林深路遠,進山拜訪。不想道士卻外出不在,遍問他人,俱不知其去向;不見道士,又不甘遽去,“愁倚兩三松”,無奈之余只有從一棵樹下移到另一棵樹下,苦苦地等待。生動展示了悵然若失的心理。
詩的前六句寫出訪途中見聞,移步換景,層層深入;后兩句表現“不遇”時的心情,婉轉動人。整首詩“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 (吳大受《詩筏》)。
上一篇:雍陶《訪城西友人別墅》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