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三十四》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三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天寶十載(751)四月,把持朝政的楊國忠,命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率兵60萬討南詔(今云南省及四川西南部)。“戰(zhàn)瀘川,舉軍沒,獨仲通挺身免。時國忠兼兵部侍郎,素德仲通,為匿其敗,更敘戰(zhàn)功,使白衣領職。” (《新唐書》卷206《外戚傳》)天寶十一載十一月李林甫死后,以國忠為右相,兼吏部尚書。“尋遣劍南留后李宓率兵十余萬擊閣羅鳳,敗死西洱河,國忠矯為捷書上聞。自再興師,傾中國驍卒20萬,踦屨無遺,天下冤之。” (引同上)本詩即以此為背景,嚴厲地譴責了窮兵黷武禍國殃民的罪行。
詩起四句徑直展開一幕十萬火急的情景:緊急的征兵書如流星般飛馳,朝廷征調軍隊的兵符,到了各個州郡。萬眾喧呼,一片“救邊”的聲音,連夜宿的鳥群都發(fā)出了驚鳴。“羽檄”,古代征調軍隊的文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虎符”,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銅鑄,虎形,背有銘文,分兩半,右半留在朝廷,左半授予統(tǒng)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兩相驗合,才能生效。其實唐代已無合符調兵之制,此只是用典。“專城”,指州郡地方長官,謂其擅專一城。此謂統(tǒng)兵之將。這四句如急風驟雨,翻江倒瀾,把讀者引入嚴酷的戰(zhàn)斗氣氛中,當人們正期待了解戰(zhàn)爭時,作者卻掉轉筆鋒用輕緩的筆調去述說戰(zhàn)前景象了:那時候皇帝坐鎮(zhèn)朝廷,大臣掌管國事。天下太平,四野安寧。“紫微”,星座名,即紫微垣,古以紫微垣喻皇帝居處。“三公”,指輔佐皇帝的元老大臣。唐制: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太宗以后,“皆不視事”,只是最高榮譽銜。這里泛指輔佐皇帝的大臣。“得一”,見《老子》第三十九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言天地統(tǒng)一,四海安寧。詩頌以往之升平,實暗諷今日當權者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弄得萬眾不寧,群鳥夜鳴。故《唐宋詩醇》曰:“‘白日’四句,形容黷武之非。”而查慎行《初白詩評》并聯(lián)系其根源云:“‘白日’以下四句,國忠之蒙蔽殃民,二罪可并案矣。”接突發(fā)一問: “借問此何為?”正如沈德潛云: “言天下清平,不應有用兵之事,故因問之。”(《唐詩別裁》卷二) “答言楚征兵。” 《資治通鑒》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制大募兩京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入,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詩接四句作進一步敘述。前二句點時、地,后二句謂一些體質虛弱的戰(zhàn)士不慣遠征。“瀘”,古水名。一名瀘江水,指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后一段。相傳江水多瘴氣,三四月尤甚,五月較好。繼寫送者和行者分別的悲傷場面:告別雙親大聲痛哭,日月也為之黯淡無光。眼淚哭干了,繼之流出了血,心里難過得像撕裂開一樣,反而雙方都沒有聲音了。接二句兩用比喻: “困獸”、“窮魚”喻怯卒。“猛虎”、“奔鯨”喻敵人。被強征入伍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士卒去與頑敵作戰(zhàn),其結果必然是“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怎能保全生命呢?一結,表現(xiàn)出詩人美好的愿望。是說如何能夠像舜那樣,不用窮兵黷武,而是用修文治教化使南詔受統(tǒng)令,見出詩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死難人民的同情。
上一篇: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三十四》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甫解悶十二首《其九》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