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白馬王彪(并序)
黃初四年五月(1),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2),會節氣(3)。到洛陽,任城王薨(4)。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5)。后有司以二王歸藩(6),道路宜異宿止(7),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8),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謁帝承明廬(9),逝將返舊疆(10)。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11)。伊洛廣且深(12),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13)。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譯詩】在宮殿謁見完畢,將要回到自己地疆。清晨自洛陽出發,晚上過了首陽山傍。伊水洛水既深又廣,想要過去卻無橋梁。只得駕船跨越洪濤,抱怨東歸路途漫長。回頭瞻望依戀京都,伸頸遠眺內心悲傷。
【解析】這是曹植諸多詩篇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傾訴了自己對曹丕迫害弟兄的滿腔悲憤,抒發了憎恨鴟梟、豺狼般的奸佞和傾吐了兄弟骨肉依依惜別的心情。全詩共七章,詩前有序。序言部分扼要地介紹了詩的寫作背景及失兄之悲、別弟之苦、受阻之恨,交代了本詩的寫作緣由。第一章寫離京時依戀情緒及路途艱辛,表達作者眷戀回顧、無限感傷的心境。謁帝后返疆,幾乎是日夜兼程的:“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這艱辛的奔波本就夠人受的,卻偏偏“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那就只好“泛舟越洪濤”了。“廣”、“深”的伊水,洛水“洪濤”洶涌而“無梁”,自然會引其“怨”。艱辛的長途,眷戀的別離,無限的哀思,堂皇的城闕,自然又激起“情內傷”。“引領”二字,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怨傷之人愁思凝視的形象。
太谷何寥廓(14),山樹郁蒼蒼。霖雨泥我涂(15),流潦浩縱橫(16)。中逵絕無軌(17),改轍登高崗。修坂造云日(18),我馬玄以黃(19)。
【譯詩】太谷怎么這樣遼闊遠廣,山樹濃密郁郁蒼蒼。不停的雨阻滯道路,積留雨水縱橫流淌。道上不能駕車行走,只好引車走上高崗。高長斜坡上接云日,我的馬已累病身傷。
【解析】這一章寫渡過洛水后的艱險和沿途的困頓,反映了詩人政治上受迫害的苦悶。太谷寥廓,山樹郁蒼,本自谷空道長,樹木叢生,過之不易,加之“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縱橫”,只好“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崗”。行程艱辛,道濘車阻,水溢四野,改道涉險,人馬不堪其苦,“我馬玄以黃”!這正是他一生所歷坎坷遭遇的形象寫照。
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紆(20)。郁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21)。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22)。鴟梟鳴衡軛(23),豺狼當道衢(24)。蒼蠅間白黑(25),讒巧令親疏(26)。欲還絕無蹊(27),攬轡止踟躕(28)。
【譯詩】馬累病了還能行進,我的思緒憂結愁腸。憂愁委屈將誰思念,親兄愛弟分別各方。本想一路相與同行,中途更變不能如望。鴟梟躲在身邊鳴叫,豺狼橫行大道中央。小人離間撥弄是非,讒言致使親人疏遠。想要回去絕無路徑,拉住馬韁踟躕彷徨。
【解析】這一章抒寫自己內心的抑郁,道出了因小人的讒巧而造成的骨肉分離的痛苦,揭示了詩的主題。馬病了還能前進,但我心中憂郁愁結卻不可解脫。“郁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環境的險惡、路途的阻隔、肉體的疲乏,都是可以忍受的,最不堪的是親骨肉的生死離別與政治上的受迫害。本欲弟兄“相與諧”,卻不料“中更不克俱”,這憤懣的激情又怎能抑止得住呢?于是,他大聲疾呼,直抒胸臆:“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 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這是對統治階級內部爾虞我詐的深刻揭露,也是詩人對曹丕及其幫兇的激烈控訴和堅定抗議!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29)。歸鳥赴喬林(30),翩翩厲羽翼(31)。孤獸走索群(32),銜草不遑食(33)。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譯詩】徘徊不行安能留下?相思之情無休無止。秋風發出微微涼意,寒蟬在我耳邊鳴啼。原野怎么這樣蕭條,白日飄忽西方隱匿。歸巢鳥兒趕奔高林,輕盈不停振動羽翼。孤單野獸奔跑求群,口中銜草無暇顧及。感傷萬物我心憤憂,手撫胸脯長長嘆息。
【解析】這一章以蕭瑟的秋氣,象征自己遭遇的凄切悲涼。詩的前八句極寫秋景蕭瑟悲涼。人的感情,常常會給自然界的景物涂上一層主觀色彩。正因為相思之苦,果實成熟的秋,才一變而為悲涼。“秋風”“寒蟬”,“歸鳥”、“孤獸”,此情此景,更易引起人的愁思,更何況,兄死弟別,“煮豆燃豆萁”呢!“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詩人寄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景寫情,把自己與曹彪分別時的凄苦情境,曲折委婉地表達出來,情深意切,動魄感心。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34),一往形不歸(35)。孤魂翔故域(36),靈柩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37)。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38)。年在桑榆間(39),影響不能追(40)。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41)。
【譯詩】嘆息嘆息又有何用?命運之神與我相違。奈何感念同胞兄弟,一自去了不再回歸。孤魂飄蕩飛回故土,靈柩卻還寄存京師。活著的飄忽又過,死去的自行腐毀。人生置身于世上,離去就像朝露曬干。年紀已在桑榆之間,光和響都不可阻追。自思人皆非金非石,感嘆聲聲令人心悲。
【解析】這一章回敘曹彰之死,在痛切的哀悼中,深感自己的前途的渺茫,發人生無常的慨嘆。詩人開始就發問:“太息將何為?”可惜“天命與我違”--或許是老天和我作對吧!一想起兄長就使人懷念不已。他“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魂”與“柩”都不能合一,可見曹丕之殘忍。曹彰的死,使他窺見了自身的命運,于是發出“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的慨嘆。自己呢,“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弟別兄死,自遭冷落,這都是誰造成的?冷酷的黑暗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內部傾軋,是事情發生的根源。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42)。恩愛茍不虧(43),在遠分日親(44)。何必同衾幬(45),然后展殷勤(46)?憂思成疾疢(47),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譯詩】心中悲痛感傷神思,棄置一邊別再敘陳。丈夫之志遠在四海,雖隔萬里猶似比鄰。如果恩愛不肯稍減,雖然遠別情分更深。何必一定同衾同帳,然后才能互致殷勤?憂思郁結積成疾病,無非區區兒女之情。匆匆慘別骨肉情重,怎么能不滿懷苦辛?
【解析】這一章是寬慰曹彪,勸勉自己,但仍悲痛難抑。“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心悲傷神,所以,還是把悲傷放置一邊不要再說了吧!真是詩意哀婉動人、悲壯凄涼。那么該說一點什么呢?“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有四方之志的大丈夫,就要有廣闊的胸懷,兄弟之愛如不淡薄,相隔愈遠情意愈深--又何必像小家子似的兒女情長,“憂思成疾疢”呢?!這勸慰,是放眼將來的勸慰;這自勵,是苦痛掙扎的自勵。
苦辛何慮思(48)?天命信可疑(49)。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50)。變故在斯須(51),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52),俱享黃發期(53)。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54)。
【譯詩】苦辛怎能擾亂思念?命運誠然可以懷疑。求列仙班虛無之事,神仙傳說久使人欺。變故可在頃刻之間,長命百歲誰能保持?離別之后永無相會,執手相親將在何時?請你愛惜自家身體,共同享受黃發之期。收淚登上漫長路途,揮筆作詩從此告辭。
【解析】這一章寫天命可疑,人生無常,愿對方保重。“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詩人從嚴酷的現實生活中,總結了經驗,提出對“天命”的否定!這大膽的與命運抗爭精神,在曹植說來,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為佐證其是,又以“列仙”“松子”為例,指出其“虛無”“欺”人。眼前嚴酷的斗爭事實教育了他,他開始冷靜對待人生了。在“變故在斯須”的年月里,弟兄分別,不知何日可會,因此,諄諄告誡其弟:“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這也是與命運的抗爭,與朝庭的抗爭,與奸佞的抗爭!本詩雖分為七章,但一脈貫通,把人的復雜、細膩、真實、豐富的情感,通過章章蟬聯的形式,一層層抒發出來,不但情真意切,而且波瀾起伏。各章間的“頂針”手法的運用,使其內容與形式的承接上都緊密相連,氣韻貫通。另外,情寓于景,景中生情,使詩增添了哀婉感人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經典《贈妓云英》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選一首)》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