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元二十四年(736)漫游齊、趙時作,是現存杜詩年代最早的一首,洋溢著青春朝氣和曠代才華。
首聯自問自答,傳遙望之神。詩人乍見泰山,驚喜莫名,于是自思自忖:泰山啊!到底是什么形態,該怎樣描狀?經過獨創性的藝術構思,一個以色寫形的警句脫口而出: “齊魯青未了”——拔地接天,跨齊越魯,青色無邊無際。這不僅寫出了泰山越境連綿,蒼峰不斷的雄偉氣勢,連詩人驚訝、激動、贊嘆之情也表現無遺。劉辰翁《批點千家注杜詩》贊為“雄蓋一世”,施補華《峴傭說詩》稱其“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都當之無愧。
頷聯承“青未了”寫近望情景。上句稱大自然將一切“神秀”凝聚起來,賦予泰山,贊頌之意,溢于言表。下句寫泰山峻極于天,卻不用抽象的形容詞,而說泰山的陰面陽面分割昏曉。即在同一時間,向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太陽的一面是黑夜。構想新穎,下一“割”字,尤奇險驚人。
頸聯寫岳麓仰望,見泰山生云,自山腰至山頂,層疊彌漫,給人以心胸搖蕩的感覺;而張目注視,又見倦鳥歸山,投入樹林。這兩句,較難解釋。注家解“曾云”為“云氣層出不窮”,解“入”為“收入眼簾”,都與原意不合。從“曾云”、“歸鳥”看,此聯所寫,乃仰望之景,亦日暮之景。由此暗示:詩人朝泰山走來,邊走邊“望”,走到山麓,時已黃昏,云起鳥歸,自己也得投宿。登山覽勝,只好留待明天。
尾聯雖自《孟子·盡心》 “登泰山而小天下”及揚雄《法言》 “登東岳者,然后知眾山之峛崺也”化出,然造語挺拔,既切“望岳”,又有普遍意義,表現了青年杜甫勇攀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全詩構思新警,氣骨崢嶸。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評: “杜子心胸,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上一篇:李白《望天門山》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白《望廬山瀑布》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