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旭·雨夜醉歸》原文賞析
桃蹊無語葉如幃,淞水東流剪不歸。時世畫眉將半額,春寒呵手不成圍。雨聲月色和同好,馬足鐙光一并飛。只合騰騰隨俗去,休論西子與南威。
林旭是清末維新派。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內(nèi)閣中書。他參加了 “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活動。1898年變法失敗遇難。年僅二十四歲,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本詩應是寫于二十一歲進京應試任官以前。寫詩人在一個春雨之夜,酒后回歸的路上,看到的景象和引起的聯(lián)想,表達了詩人力志改革,從事新政活動的決心。
首聯(lián)寫詩人騎馬行走在開滿花朵的桃林深處的小路上所看到的情景。繁茂的樹樹桃葉,互相連綴,綿延不絕,猶如張在路邊的帳幕。四周悄然無聲。上句里的 “桃蹊無語” 隱喻“桃李不言”之意。《漢書·李廣傳贊》: “諺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以其果實誘人,非有所召喚,而人爭趨之。由于人們往來不絕,樹下面踩成了小路。比喻只要人能懷有誠信之心,必能潛有所感。下句“淞水東流剪不歸”表面上看是寫洶涌的吳淞江水奔流東去,這奔騰的水流,是人力所無法斬斷,使之返回的。同時也是緊承上句的寓意,說只要人們抱有誠信之心,就必能干出一番事業(yè)。語意雙關,含蘊深邃。
頷聯(lián),進一步發(fā)揮首聯(lián)的寓意。“時世畫眉將半額”,本想為自己的愛侶精心畫眉,但是“春寒呵手”,春寒料峭,手凍得厲害,無法進行,只好在“將半額”時停下來,使畫眉不能“成圍”。這里表現(xiàn)出的深婉情意和“妝罷低聲向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所表現(xiàn)的深沉意境是相同的。在這里,“時世”、“春寒”正是詩人用來隱喻清末黑暗的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的。慈禧太后的擅權,政府的腐敗,給國家、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以及報國之心難以實現(xiàn)的憤懣之情。
頸聯(lián),又回到寫景,寫實。“雨聲月色和同好”,淅瀝的雨聲和夜月的景色,都是這樣的美好,自己正是在這雨后月夜,如畫美景中策馬回歸的。“馬足鐙光一并飛”,奔馳中的馬足,交替起降,馬足落地時,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和諧聲響,和馬鞍下面金屬腳蹬發(fā)出的微光交織在一起。“雨聲”和“馬足”是通過聽覺;“月色”和“鐙光”是通過視覺,兩種感受也是同時交織在一起。“一并飛”則是從聽覺感受到的馬足和諧的音響,和從視覺感覺到的馬鐙閃爍的光亮,一同在低空飛舞著,活畫出詩人在夜晚,策馬奔馳時的生動情態(tài)。
尾聯(lián),承前兩聯(lián)的深刻思想蘊涵,表達了詩人對“時世”、“春寒”的深切慨嘆。“只合騰騰隨俗去,休論西子與南威。”“西子”和“南威”都是春秋時的著名美女。意思是說,還是懶散地隨著大流生活下去吧,不必再去認真地評論、計較“西子”、“南威”兩人究竟是誰更美了。這又有什么意思呢?而這一聯(lián)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則是恰恰相反。詩人是反對同流合污,無所事事地生活下去的。這充分反映了詩人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懷,對清末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
本詩以《雨夜醉歸》為題,其實是借題發(fā)揮,以“醉”寓清醒。詩中既沒有著意寫雨夜情景,也沒有寫因喝酒過多,以致神志不清的醉意、醉態(tài)。恰恰相反,它寫出了詩人對清末“春寒”、“時世”的清醒認識。表達了作者立志改革,從事新政活動的決心,猶如“淞水東流剪不回”,也反映了詩人對蕓蕓眾生“騰騰隨俗”的不覺醒狀態(tài)的不滿和慨嘆。
上一篇:古詩《顧炎武·雨中至華下宿王山史家》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又曾·題余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