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侯方域·冬日湖上(錄二)》原文賞析
又到西湖上,新愁不易支。橋通今日路,花憶去年時。白眼何辭醉,青春未可期。無心憑短棹,日暮過東籬。
何事憑新賞,翻來起暮愁。一年垂欲盡,萬里此長游。廢棄諳杯酒,行藏倚釣舟。滄浪雪色好,更上望湖樓。
明崇禎十六年(1643),左良玉在襄陽為李自成起義軍所困,移駐九江,欲趨南京,閹黨阮大鋮誣陷侯方域與左相勾結,要拘捕他。侯避居宜興等地。明年冬,游杭州西湖,作此以抒悲憤。
西湖為游覽勝地,詩人詞客寫其湖光山色美景的篇什難以數計。詩人這次游湖,愁塞心胸,憤填臆膈,因而無心寫山河之壯,風物之美,而直抒憤激之情。
第一首起句交待又到西湖上,即直敘“新愁不易支”。復社成員的侯方域,原就反對閹黨,曾以書斥責阮大鋮;南明江山已岌岌可危,而奸徒仍在橫行,今又受誣避難至此,故稱“新愁”。“不易支”,不易支持,這一方面說明反動勢力強大,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心力交瘁的狀況。“橋通今日路,花憶去年時”,意為通過今日之橋,想到去年的花。“去年”與 “又到” 呼應。時值冬日,無花可賞。同時,想起去年到西湖,花媚柳嬌,今年卻一片蕭條,心也愁景也慘。不說今時無花,而說想去年之花,既包孕了如今無花之意,又寓含著今不如昔的感慨。“白眼何辭醉,青春未可期”,白眼,典出 《晉書·阮籍傳》: “籍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這里以白眼表示對惡勢力的厭惡和鄙視。“白眼”,表現了詩人的強項傲骨。“何辭醉”,反映無可奈何的心情,只有以酒療愁,醉中忘憂。“青春未可期”,覺得花開無時,春光難回。本來,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而今詩人覺得不可期望,實是對國事日非,覺得恢復無望。處于這種情況之下,“無心憑短棹,日暮過東籬”,湖山再好也無心觀賞,踏著暮色過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他想到的是“醉”和“隱”,要逃避嚴酷的現實,又無法超越現實的生活,自然“新愁不易支” 了。
第二首緊承上首而來,“何事憑新賞,翻來起暮愁”,原來想以觀賞西湖來解憂消愁,結果反而引出了無窮新愁。“暮愁”,應上首的 “日暮”,又啟下文的“歲暮”,更遐想大明王朝已屆垂暮,眼前景,心中事都是牽愁惹恨的。眼看“一年垂欲盡,萬里此長游”,一年將盡,而自己萬里長途卻漫漫無涯。詩人苦悶心情轉向悲憤,“廢棄諳杯酒,行藏倚釣舟”,被廢棄不用,只能借酒澆愁或游釣生活。“諳杯酒”,與上首“何辭醉”一致,“倚釣舟” 和“過東籬”相通。最后振起一筆: “滄浪雪色好,更上望湖樓。”其實,上樓之后,真的能舒心暢懷嗎?西湖雪景只能供愁獻恨而已。
這兩首詩寫 “冬日湖上” 自己的情緒,不像唐人多景中寓情,含蓄蘊藉;也不像宋人言理而有趣,清新雋永。全詩句式散文化,將感情徑直明言,像“新愁不易支”、“翻來起暮愁”,“白眼何辭醉”、“廢棄諳杯酒”,都明白如話,言情無翳。從詩歌藝術上說,并無新的創造,但從詩人當時的處境與心情上考慮,如此坦然陳情,也不能說沒有理由。
上一篇:古詩《高啟·養蠶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沈明臣·凱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