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五言律詩是借月寄情的名篇,作于詩人暮年遭貶荊州之后。詩人被讒去國,不僅自己“致君堯舜,齊衡管樂”的美政理想無法實現(xiàn),唐王朝也失去了一位賢相。從此以后,君昏于上,臣蔽于下,開元之治急遽地轉(zhuǎn)變成天寶之亂。詩人目睹“神理日微滅”的時局,憂心如焚,一腔悲憤往往“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郁然與騷人同風(fēng)”。這首詩通過“望月懷遠(yuǎn)”的習(xí)見題材,以《離騷》“美人香草”式的比喻,反映了這位白發(fā)棄臣對君臣遇合無因的孤獨冷寞處境和悲憤悒郁的心情。其中也寄寓著憂君憂國的深情,是一首“興去國之悲”的政治抒情詩。姚鼐評此詩“是五律中《離騷》”。
首聯(lián)寫朗月東升,萬里通明,是點題。出句寫月,暗寓“望遠(yuǎn)”,起勢闊遠(yuǎn),振起全篇。這里的“海”,是指長江下游寬闊的江面,與王灣“海日生殘夜”,孟浩然“平海夕漫漫”句中的“海”字同意。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而用“生”,賦予明月以生命,表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雄壯闊遠(yuǎn)的意境。對句由景入情,明寫“遠(yuǎn)”,暗寓“懷遠(yuǎn)”。“天涯”二字自然精妙。天涯共對一輪明月,它成了感情的紐帶。詩人因“望”月而生發(fā)“懷遠(yuǎn)”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這兩句與“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鮑照)、“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等一樣,都是借月托情的名句。這一聯(lián)用了虛實相錯的手法,把題面的情景全部收攝,景象雄渾闊遠(yuǎn),為下文集中寫“望”、“懷”留下了無限余地。
頷聯(lián)正承“懷遠(yuǎn)”,虛寫“望月”。這兩句說:有懷遠(yuǎn)之情的人獨怨漫漫長夜,因這皎潔的月色竟是如此撩人心緒,使人一見到它,頓生懷遠(yuǎn)之情而竟不能成寐。這一聯(lián)采用流水對,語勢流走,極有情韻。頸聯(lián)承上聯(lián)進一步抒寫深宵對月相思的情態(tài):滅燭沉思,光照滿室,思情無法排遣,于是披衣步出庭院,對月長想。這一聯(lián)由室內(nèi)到室外,以連續(xù)性的富有特征的動作描寫,突出了他豐富而又深沉的懷遠(yuǎn)之情和激烈的內(nèi)心活動。其中又有多少哀婉委曲難以言傳的情意!
尾聯(lián)出句合望月,化用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詩意。想把滿手的月光以遺遠(yuǎn)者,可見其對遠(yuǎn)者有多少真摯深切的情意呵!同時,也在向遠(yuǎn)者表露他對月之高潔清白充滿著愛,也即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品格。說“不堪”,因月有影無形,不可把握,“盈手贈”之不能實現(xiàn),顯示無由遺遠(yuǎn)以表白心跡的苦惱。望月不見人,只得回到臥房,希望與遠(yuǎn)人在夢中相會。將不可得之事求之于夢中,愈見其對于遠(yuǎn)人情意深長,真摯動人。
這首詩章法井然,境界渾融,哀婉深切,情韻悠遠(yuǎn),意境清朗深曲,感情真摯動人,是唐人懷人之作中的杰構(gòu)。()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至語。(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望廬山瀑布·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薊門·祖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