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在杜甫詩集中,詠岳詩作,共有三首,分詠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和東岳(泰山)。這首《望岳》是以泰山為吟詠對象的,約寫于開元二十四年(736),作者“忤下考功第”后漫游齊(山東)趙(河北)一帶時。詩人好象一位技藝高超的攝影大師,巧妙嫻熟地調動了時空因素,采用廣角鏡頭,攝下了東岳泰山高峻挺拔的雄偉景象,表現了自己豪邁樂觀的曠達胸懷。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鄙暇涫亲詥?,看似突兀,卻形象傳神地表現了詩人仰慕已久,渴望一見,今日終于實現夙愿的驚喜之情。同時也使人們頓生好奇之心,急欲同作者一起窮盡泰山真面目而后快。下句是自答。總括寫出了泰山界跨齊魯,蒼茫闊大的整體景象。并暗中點出詩人登高遠望之時的觀察角度和位置。“青”,是寫目力所及的大片山色。“未了”,是寫泰山綿延不斷的磅礴氣勢。這兩句筆力雄健,酣暢淋漓,就象全景鏡頭一般,境界壯闊,氣象萬千,一開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杜甫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兩句鏡頭由全景拉向近景,顯現出了泰山崢嶸奇異的非凡景象。上句是說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使泰山集中了神奇與秀美的特色。下句是說泰山拔地參天,致使山南山北分出了陰陽晦明的兩種天地。“鐘”和“割”兩個動詞的運用非常生動、傳神。“鐘”字可見泰山神秀的自然景象?!案睢弊挚梢娞┥礁叽蟮暮陚テ嬗^。二者都有化靜為動、富于活力的藝術效果。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边@兩句是寫仰望中的動景。不再正面描繪泰山高大,而宕開一筆,由粗入細,著墨于山間浮動的白云和林中歸飛的野鳥?!吧弊帧叭搿弊郑铎`活現,傳神入化。請看:山中是云蒸霞蔚、變幻多姿,早已使詩人的胸懷為之激蕩。為細察岱岳的神韻,直至看得瞪裂了眼眶,歸巢的飛鳥也沒有放過而盡入眼簾。這樣,一幅巍峨壯美的泰山圖,通過云和鳥的形象捕捉,便更加真實和顯得生動了?!笆幮亍焙汀皼Q眥”兩個詞的運用,又極度表現了詩人激動不已的情感狀態,同篇首的驚喜動問一脈相承,使全詩格調統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痹姷慕Y穴,是透過一層收法:詩人是站在日觀峰上望岳,尚未登臨頂峰,眼前景象就已如此迷人,那峰巔絕頂處定會別具一番景象,豈不更令人心馳神往?于是,他便自然生出一種登臨峰頂的愿望。一個“凌”字,用得傳神,再加“會當”二字,便充分體現了詩人那種勇于攀登,奮發向上的豪邁精神?!耙挥[眾山小”乃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篇》)的點化,更具有了一種心游萬仞、氣吞山河的雄偉氣概。
這首小詩,構思謀篇,繪景抒情,均具特色。全詩題為“望岳”,卻不著一個“望”字,而又處處在“望”,以“望”字統攝全篇。詩人用設問作答開篇,繼而描寫“望”中所見泰山之雄偉氣象和興致感受,最后以想象中的登臨作結。由遠及近,由低入高,俯仰適度,層次分明。全詩情景交融,意境壯闊,氣勢磅礴,格調高昂。充分表現了一位青年詩人壯志凌云,俯視萬物的抱負和雄心,以及他對祖國大好江山的熱愛。
《望岳》詩云: “齊魯青未了”,《洞庭》詩云: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闭Z既高妙有力,而言東岳與洞庭之大,無過于此。后來文士,極力道之,終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 “岱宗夫如何?”《洞庭》詩先如此,故后云: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笔埂抖赐ァ吩姛o前兩句,而皆如后兩句,語雖健,終不工?!锻馈吩姛o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雖曰亂道可也。( [宋]范溫《潛溪詩眼》)
公蓋身在岳麓,神游岳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結語不過借證于孟,而照應本題耳,非真須再登絕頂也?!?鐘惺)乃謂“此詩妙在起,后六句不稱?!豹q然俗人之見也。又謂“定用望岳語作結,便弱便淺?!闭垎枌⒂煤握Z作結耶? ( [明]王嗣奭《杜臆》卷一)
《望岳》一題,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語,少陵只以四韻了之,彌見簡勁。“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施補華《峴傭說詩》)
上一篇:《望天門山·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廬山瀑布·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