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
這首吊古詩是杜甫于代宗大歷元年(766)在夔州(州城在今四川奉節東)時作。前一聯寫眼前武侯廟的景象;后一聯寫當年諸葛亮的事跡。
前一聯詩中,“遺廟丹青落(一作古)”句,寫廟內景;“空山草木長”句,寫廟外景。上句一開頭以“遺廟”二字點題。武侯廟在夔州西郊;詩人寫這座廟而曰“遺廟”,含有其廟猶存、其人已逝的無窮感嘆,吊古之情已在言外。接著,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寫廟宇之古老衰敗,為“遺”字染上一層悲愴的色彩。下句則把詩筆從廟內轉向廟外,以“空山”二字顯示廟宇的坐落之地;一個“空”字,既是描寫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國紛爭的歷史、武侯一生的志業早已隨歲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長”三字把這座“空山”點染得更加荒涼。這兩句詩合起來看,雖然寫的是今時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這兩句渲染環境、烘托氣氛,下面所要寫的內容已經呼之欲出了。
后一聯詩以短短十個字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陽(今河南南陽),因劉備三顧之于草廬中,遂佐備建立蜀漢,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備卒后,輔后主劉禪,前后六次出師伐魏,在其辭后主北伐時曾兩上出師表,最后死于軍中。他是一位壯志未酬、遺恨千古的悲劇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盡力,死而后已”(《后出師表》中語)的一生。“猶聞辭后主”句,寫其北伐之事;“猶聞”二字表達的是瞻仰武侯遺像時所產生的精爽猶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復臥南陽”句,寫其自出佐劉備后,即放棄早年隱居南陽的生活而終身盡瘁國事;“不復”二字道出了武侯當年以身許國、義無返顧的境遇和心情。
杜甫居蜀期間寫了多首追懷武侯的詩。在《蜀相》、《詠懷古跡五首》之五、《八陣圖》諸詩中,或惋惜其出師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呂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蓋世之功;獨有這首《武侯廟》詩,前半只刻畫廟宇內、外之景,后半只敘述辭別后主、不歸南陽之事,未下任何評語,也未作任何贊辭。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寫來,有案無斷,而字里行間一唱三嘆,隱藏著無限痛惜和景仰之情,正如《唐宋詩醇》所說:“不涉議論,彌淡彌高。”
這是一首前、后兩聯都用對仗的絕句,但并不顯得板滯。這要歸因于后一聯是流水對,雖系偶句,而無對仗痕跡;更重要的是:其詩情、筆力足以運轉全篇,且四句間自有其內在聯系,因而一氣貫注,一意會通,在厚重中見流宕之美。
上一篇:高適《詠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甫《復愁十二首(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