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晁衡,又作朝衡,本名阿倍仲麻呂,開元五年(717)隨同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長安求學。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在唐任左拾遺,左補闕,秘書監等職,與大詩人王維、李白等唱和,感情深厚。天寶十二年(753),晁衡以唐朝使臣的身份隨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途中遭到颶風,遇險海上,自琉球飄泊至安南后,于天寶十四年(755)輾轉回到長安。
晁衡歸途遇險,傳聞溺死于海,故李白作《哭晁卿衡》以悼之。詩人聽到晁衡海上罹難的消息,既震驚,又悲痛。詩的首句“日本晁卿辭帝都”,一開頭就點明了所悼念的人,并回憶起晁衡辭別長安(帝都)的事。一切恍如昨日,歷歷在目,他怎么好端端的就會遇難呢?細加把玩,這句詩于平靜的敘述中包含著詩人的震驚、焦慮和疑惑?!罢鞣黄@蓬壺”,承接首句,以豐富的想象,描繪晁衡東渡途中的情景。帆繞蓬壺(蓬萊仙島),一是喻日本,它處于東海之中;二是晁衡東渡,途經眾多島嶼,是其泛海的特點。詩人說: “征帆”而不說“歸帆”,意在強調一路海闊流急,行旅危艱,暗示晁衡海上罹難的可能性。此句波瀾壯闊,造境壯美,令人想見“征帆”在海上驚心動魄的搏斗場面和晁衡溺海的悲壯情景?!懊髟虏粴w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陡作轉折。詩人先以比興手法,把晁衡的品格寫得明明如月,暗喻他之辭世,恰如明月沉浸在湛藍的海底,再不能落而復歸,再出于東山之上。接著作者又移情于景,讓“白云”、“蒼梧”也染上感傷的色彩,籠入悲劇的氛圍:晁衡溺海,不僅詩人為之悲傷,就連天上的“白云”也因之增添了愁色,變得愈來愈昏暗,愈來愈濃重,充滿了海上的“蒼梧山”。這兩句意境清幽,氣氛哀婉,令人深感詩人對晁衡的悲悼之情彌漫山海,充塞天宇。不言而喻李白與晁衡的這種超越國界的友誼,堪稱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上一篇:《哭劉蕡·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哭李商隱(其二)·崔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