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①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②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③捻金雪柳,④簇帶爭濟楚。⑤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⑥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釋】 ①吹梅笛怨:笛中有落梅花曲。②中州:通常指河南省,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③鋪翠冠兒:裝飾著翡翠的帽子。④捻金:以金線捻絲。雪柳:絹或紙做的花。捻金雪柳是宋時元宵節婦女應時的裝飾。⑤簇帶:簇,叢聚;帶,通“戴”。即頭上插戴很多裝飾物。濟楚:齊整、漂亮。⑥怕見:猶言懶得。
【譯文】 落日燦燦象熔化的黃金,暮云連成半天白璧,如今我身在何處?楊柳染上一層濃煙,笛奏《梅花落》聲聲出怨,誰知春意有多深?正當元宵佳節,風和日暖天氣,可難道,接著就不會有風雨來臨?駕著寶馬香車,前來邀請我同游,我卻謝絕了這些酒朋詩侶。汴京繁華的日子,閨中女子多閑暇,還記得人們特別看重正月十五。翡翠羽毛鑲襯的帽子,金線捻絲編成的雪柳,一個比一個穿戴得漂亮齊整。如今我容顏憔悴,發髻似風蓬,霜雪染兩鬢,懶得夜間出門去。還不如到簾子背后,聽聽街上游人說笑的聲音。(平慧善譯)
【集評】 宋·張端義:“易安居士李氏,趙明誠之妻。《金石錄》亦筆削其間。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煙輕,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后疊云: ‘于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貴耳集》卷上)
宋·張炎:“昔人詠節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類是率俗,不過為應時納祜之聲耳。若律以詞家調度,則皆未然。豈如美成《解語花·賦元夕》云……至如李易安《永遇樂》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此詞亦自不惡,而以俚詞歌于坐花醉月之際,似乎擊缶韶外,良可嘆也。”(《詞源》卷下)
宋·劉辰翁:“余自辛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須溪詞》卷二《永遇樂·序》)
清·謝章鋌:“李易安‘落日’‘暮云’,慮周而藻密。綜述性靈,敷寫器象,蓋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賭棋山莊詞話》卷三)
近代·吳梅:“即如《永遇樂》元宵詞,人咸謂絕佳。此事感懷京洛,須有沉痛語方佳。詞中如‘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向花間重去。”固是佳語,而上下文皆不稱。上云‘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下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皆太質率,明者自能辨之。”(《詞學通論》)
【總案】 本詞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臨安時作。詞詠元宵,誠如張炎所說,一般詠節序的作品,大多難免率俗,應時納祜,缺少真情。而此詞卻能別開生面,作品將主人公對今日元宵之畏與昔日元宵之樂兩種感受對照來寫,融入了作者深沉的家國之恨、淪落之苦和暮年之悲,如訴如泣,感人至深。后來后來愛國詞人劉辰翁誦此詞,還為之涕下,可以想見其強烈的感染力。詞首句以造句工致精警為人激賞,然通篇都以平常語甚至方言俗語入調,使其詞顯得自然生動。詞學家吳梅對此詞曾有譏評,以其過于質率,殊少沉痛語。然以俗為雅,直抒胸臆,不得盡以為非。
上一篇:蘇軾《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劉辰翁《永遇樂》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