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①
原注:時至正己亥歲作②
文皇在御升平日③,上苑宸游駕頻出④。仗中樂部五千人⑤,能唱新聲誰第一?燕國佳人號順時⑥,姿容歌舞總能奇。中官奉旨時宣喚⑦,立馬門前催畫眉。建章宮里長生殿⑧,芍藥初開敕張宴⑨。龍笙罷奏鳳弦停,共聽嬌喉一鶯囀。遏云妙響發(fā)朱唇⑩,不讓開元許永新。繡陛花驚飄艷雪,文梁風動委芳塵。翰林才子山東李,每進新詞蒙上喜。當筵按罷謝天恩,捧賜纏頭蜀都綺。晚出銀臺酒未消,侯家主第強相邀。寶釵珠袖尊前賞,占斷春風夜復朝。回頭樂事浮云改,瘞玉埋秀今幾載?世間遺譜今誰傳,弟子猶憐一人在。曾記《霓裳》學得成,朝元隊里藝初呈。九天聲落千人聽,丹鳳樓前月正明。狹斜貴客回車馬,不信芳名在師下。風塵一旦禁城荒,誰是花前聽歌者?從此飄零出教坊,遠辭京國客殊方。閉門春盡無人問,白發(fā)青裙不理妝。相逢為把雙蛾蹙,《水調》《涼州》歌續(xù)續(xù)。江南年少未曾聞,元是當時供奉曲。朝使今年海上歸,繁華休說亂來非。梨園散盡宮槐落,天子愁多內(nèi)宴稀。始知歡樂生憂患,恨殺韓休老無諫。傷心不見昔人歌,汾水秋風有飛雁。此日西園把一卮,感時懷舊盡成悲。含情欲為秋娘賦,愧我才非杜牧之。
①教坊,始設于唐代,以中官任教坊使,為設于宮廷中的歌舞官署。明洪武中建十四樓以處官伎,有俳長、色長、衣巾教師等稱。成祖永樂時,盡發(fā)建文帝舊臣之妻女親戚入教坊,極為慘酷。郭芳卿,詳見注⑥。②至正己亥,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 ③文皇,指元文宗圖帖睦爾,在位五年,年二十九卒。在御,在位。 ④上苑,皇帝的園林。宸,對帝王的代稱。 ⑤仗,儀衛(wèi)隊。 ⑥“燕國”句,燕國,指北方。順時,謂郭芳卿(《青樓集》作郭順卿),排行第二,人稱郭二姐,擅演雜劇《閨怨》,藝名順時秀。元代女演員多以“秀”字作藝名,如梁園秀、珠簾秀、小娥秀等。 ⑦中官,宦官。 ⑧建章宮,漢武帝時所建。長生殿,唐玄宗時所建,在華清宮。這里借喻元代的宮苑。 ⑨敕,皇帝命令。⑩遏云,形容歌聲響亮美妙。《列子o湯問》:薛譚學歌于秦青,“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開元,唐玄宗年號。許永新,唐代歌妓,頗受玄宗寵愛,曾對左右說:“此女歌值千金。”艷雪,明亮之雪,此喻舞姿的美妙。韋應物《答徐秀才》:“清詩舞艷雪。”“文梁”句,謂歌聲嘹亮動聽。《藝文類聚》四三引劉向《別錄》:漢代善歌者魯人虞公,“發(fā)聲清哀,蓋動梁塵”。文梁,雕繪圖案的屋梁。“翰林”二句,元李泂,字溉之,滕州(屬今山東)人,頗擅文詞,受知于元文宗,授翰林學士,泂亦每以李白自擬。《元詩紀事》錄李泂《舞姬脫鞋吟應制》一首,泂之“新詞”,大抵也是這樣格調。按,配樂演奏或歌唱。纏頭,古代歌女表演時以錦裹頭,演畢,觀客以羅錦為贈,稱纏頭。蜀都綺,指蜀錦,古代以為名貴的絲織品 銀臺,宮門名。唐代翰林院、學士院皆在銀臺門內(nèi)。李白《相逢行》:“朝騎五花馬,謁帝出銀臺。”此指郭芳卿因唱李泂的新詞,也得出入銀臺門。主第,公主的府第。盧照鄰《長安古意》:“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回頭”二句,謂郭芳卿已下世多年。郭芳卿歌舞受寵事,至此結束,轉入她弟子獻藝享名事。瘞,埋。《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省稱。傳自西涼,名《婆羅門》,后經(jīng)玄宗潤色,改此名。后常借指美妙的歌舞。朝元,唐代驪山的朝元閣,這里也是泛指。丹鳳樓,也是唐朝宮觀名。狹斜貴客,猶言浪子狎客。狹斜,倡妓居處。“不信”句,意謂享名不應在郭芳卿之下。“風塵”句,指京城處于動亂之中,甚為荒涼。殊方,異域,此當指江南。雙蛾蹙,雙眉蹙額,抑郁之狀。《水調》,曲調名,聲調很怨切。《涼州》,亦曲調名,以邊塞地名為調名。續(xù)續(xù),連續(xù)不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江南年少,指作者自己,當時二十四歲。“元是”句,用劉禹錫《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的“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句意。元,通“原”。供奉曲,為皇家演唱的歌。“朝使”句,順帝至正十九年九月,朱元璋部隊攻取衢州路,元主詔遣大臣以御酒、龍衣賜割據(jù)東南的張士誠,征海運糧,乃運米十一萬石至京師。“繁華”句,謂喪亂以來繁華已因而消失。梨園,唐玄宗選樂工及宮女數(shù)百人,教授樂曲于梨園,稱為“皇帝梨園子弟”。這里的梨園意義,與教坊類似。韓休,唐玄宗時人,性鯁直,時政得失,言之未嘗不盡。玄宗小有過差,必問左右曰:“韓休知否?”不久諫疏即至。宋璟嘆為仁者之勇。“汾水”句,安祿山作亂時,玄宗登樓,四顧凄愴,有一少年領會玄宗之意,登樓歌《水調》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玄宗聞而流淚。后知為已故宰相李嶠所作。卮,酒器。“含情”二句,唐金陵女子杜秋娘,本為藩鎮(zhèn)李锜妾,后李锜因反叛而被殺,秋娘亦籍之入宮,為皇子漳王的保姆。漳王被廢,秋娘亦歸故鄉(xiāng),杜牧過金陵時,見其窮且老,為之賦《杜秋娘詩》。牧之,杜牧的字。
【說明】 作于至正十九年,作者游吳越時。此詩顯為仿效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公孫大娘和郭芳卿生前均曾受帝王榮遇,但她們的弟子,結局卻很凄涼,一個是“梨園子弟散如煙”,一個是“從此飄零出教坊”。沈德潛《明詩別裁集》評云:“與少陵《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歌》同一用意,蓋惓惓故國之思,意不在教坊弟子也。而詩格則在元和、長慶之間。”這評語固很中肯,只是這時元朝尚未滅亡。但順帝登位以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一直在傾軋紛爭,天災頻仍,各地反元部隊的勢力日益壯大,就在作者作此詩的前一年,陳友諒、劉福通、張士誠、朱元璋皆攻占要鎮(zhèn)于東南,元朝政局十分危急。詩中的“朝使今年海上歸”,即指京師糧食恐慌事。作者身在江南,看到這樣混亂局面,更有感時懷舊的盛衰榮枯之悲,所以末段即用議論抒發(fā)感慨。作此詩十年后,元朝便亡國了。
作者有五絕《優(yōu)人李州僑乞米二首》之二云:“戲場鼓笛靜,人無太平樂。爾莫怨饑寒,梨園亦零落。”可見這時梨園勾欄中藝人的落魄之慘。又有七絕《聞舊教坊人歌》:“《渭城》歌罷獨凄然,不及新聲世共憐。今日岐王賓客盡,江南誰識李龜年?”也是效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又有《吳別駕宅聞老妓陳氏歌》:“白發(fā)相邀出后廳,莫辭為唱《雨霖鈴》。如今人盡憐年少,誰肯同來特地聽。”此老妓陳氏,當即郭氏弟子,這時已經(jīng)老大飄零了。
楊基也有《贈宜時秀(即順時秀)》絕句:“欲唱清歌卻掩襟,晚風亭子落花深。座中年少休輕聽,此曲先皇有賜金。”
上一篇:《袁凱》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土兵行》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