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縛雞行》原文與賞析
杜甫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縛雞行》在現存杜詩中,是一首頗為別致、耐人尋味的小詩。大約作于代宗大歷元年(766)歲暮,在夔州西閣。
本詩的別致之處,首先在于它不同于那些正面描寫社會現實的蒼涼沉郁之作,而是頗富理趣。作者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雞,要拿到市上去賣,而雞被捆得著急,邊叫邊掙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議。“相喧爭”三字,輕輕一點,即賦予雞以人的靈性,似乎泯滅了物我界限,把雞和人放到了對等的地位,使縛雞這個細節充滿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詩人一打聽,原來是因為家中的人怕雞吃掉螞蟻一類的小蟲,有傷生靈,所以要賣掉它。然而詩人仔細一想,雞賣出去不是也要遭受烹殺的厄運嗎? 人對蟲子為什么要施以厚恩,而對雞卻要報以刻薄呢?詩人對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縛放雞。這樣,矛盾似乎得到了解決。然而詩人再仔細想想,放了雞,蟲蟻不是又要遭受災難了嗎?如此反復想來,實在沒有萬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閣上,掉頭注視著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東去,遠處是迷蒙的煙靄,一片蒼茫。
詩中所表現的到底是一種什么思想呢? 似乎是道家的思想。據《莊子·列御寇》: “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因而,陳師道說: “雞蟲得失,不如兩忘而寓于道。”(《杜詩鏡銓》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嗣奭說: “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殺,見雞食蟲蟻而憐之,遂命縛雞出賣。見其被縛喧爭,知其畏死,慮及賣去遭烹,遂解其縛,又將食蟲蟻矣。雞得則蟲失,蟲得則雞失,世間類者甚多,故云‘無了時’。計無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閣’而已。” (《杜臆》)這意思,同于四川新都縣寶光寺那副著名楹聯的下聯: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佛、道思想本有相通之處,兩種解釋,其實一致,于理似皆可通。
然而,認真思索起來,卻又覺得似有不通。杜甫雖然受過佛、道的影響,但畢竟甚微,他服膺儒家,畢生一以貫之,在進行嚴肅的詩歌創作時,總是以入世的儒家思想自勵,這首詩當然不會例外,決無那樣超脫。因此,我們還應當從另外的途徑來領悟此中消息。當時,天下戰亂已久,國家和人民都在苦難中煎熬,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杜甫雖有匡時濟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無力正乾坤”。蕭滌非先生說: “感到‘無力正乾坤’的詩人是很難做到飄飄然的。白居易有這樣兩句詩: ‘外容閑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誰得知?’ 我以為這對于我們理解杜甫這一貌似達觀的形象很有幫助。” (《杜甫詩選注》)也就是說,詩中仍然表現了作者對天下大事的深切關心,流露了對國家、人民的憂慮,在計無所出的情況下,產生出無可奈何的苦悶心情。要之,詩中含蘊著豐富而深刻的道理,需要我們細心領會。
本詩的別致之處,還表現在語言上。杜詩語言的基本風格,是千錘百煉而安排精工,但此詩語言卻一任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顯得極為平易順當。“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好象當面晤談,讀來親切動人。這與表現細小的生活情節,與抒發表面看來輕松的感情,是極為相稱的。
不過,本詩最為別致之處,還在于結句。《文章正宗》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說: “《縛雞行》自是一段好議論,至結語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還引了李德遠的擬作《東西船行》進行比較:“‘東船得風帆席高,千里瞬息輕鴻毛。西船見笑苦遲鈍,流汗撐折百張篙。明日風翻波浪異,西笑東船卻如此。東西相笑無已時,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詩語意極工,幾于得奪胎法。但‘行藏任天理’,與‘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語耳。”這些評論自然不錯,但都沒有說明妙在何處。沈德潛確乎是評詩高手,他在《唐詩別裁集》中一語破的:“宕開一筆,妙不說盡。”這就把結句的妙處指出來了:一是在結尾處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議論而轉入寫景,使得篇末產生變化,通篇由平實而空靈,搖曳生姿;二是將上面所議論的內容突然截住,將欲盡未盡之意如鹽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品味和領悟,從而引發出深沉的思考,顯得含蘊無窮,韻味悠長。《東西船行》的結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與“注目寒江”同日而語,就在于已經把道理說破、說完,語盡意盡,沒有回味的余地。蘇軾、黃庭堅卻深諳此中三昧,他們的類似詩作就比李德遠高明得多,而逼近杜甫。蘇軾《二蟲詩》:“君不見水馬兒,步步逆流水。大江東流日千里,此蟲趯趯(音替,跳躍貌)長在此。君不見鷃濫堆(亦作阿濫堆,鳥名),決起隨沖風,隨風一去宿何許,逆風還落蓬蒿中。二蟲智愚俱莫測,江邊一笑無人識。”黃庭堅《水仙花》: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這兩首詩在結尾處與“注目寒江倚山閣”極為相似,情景俱佳,都含有余不盡之意,與《縛雞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羅隱·籌筆驛》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羅隱·董仲舒》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