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原文與賞析
孟浩然
百里聞雷震,鳴絃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寬。
鷺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錢塘江大潮是錢塘江水受龕、赭兩岸的約束,產生的偉大的自然奇觀。涌潮襲來時,潮頭最高達三米多,潮差近九米,洶涌澎湃,有如萬馬奔騰,非常壯觀。樟亭,在錢塘縣治南五里,是觀潮的最佳地點。孟浩然這篇詩寫與一位姓顏的錢塘縣令同登樟亭觀潮,是觀潮詩中別具一格的佳作。
錢塘江潮汛來時,聲如雷鳴,震蕩百里。詩末寫觀潮,先寫聽潮,從聽的角度寫大潮的磅礴氣勢。詩突兀而起,有如驚雷,震撼心旌。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善于理政,他在單父為宰(官名,相當于縣令),天天在官府彈琴,就把單父這地方治理好了。詩用這個典故,說顏錢塘暫時放下政務,和詩人去觀潮。這個典故用得妙極了,無論字面的意思,還是內里的含義,都很富有詩意。從這里可以窺見詩人深厚的歷史素養和語言素養。
第三句寫顏錢塘帶著隨從和賓客從縣府出來,浩浩蕩蕩去觀潮。“連騎”主要是寫人多,但用在這里也表現急于觀潮的心情,大家一個接一個地走,沒有落伍的。第四句寫大家來到樟亭坐著等待觀潮。渤澥,海。《初學記》: “東海之別有渤澥,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五六兩句說,紅日朗照,秋空的云彩那么高遠。水天相連,浩瀚的大海無邊無際。這兩句景并非湊數,而是從觀潮者眼中寫出。潮水沒有來,大家不免四下望望,看看天空,看看與錢塘江相連的遠處的大海。詩通過寫景,既是表現觀潮者的所見,同時,也是展開一個無比廣闊的背景,為展示來潮做好準備。
最后詩人以摩空的健筆寫潮漲的壯觀和感受。漢代枚乘已經用白鷺形容波濤: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 (《七發》)曹操看見漢江,曾題下“滾雪”二字。這里也用雪來比喻波浪。“鷺濤來似雪”,白色的波濤象雪山從天而來,極寫大潮的壯觀和奇麗。“一坐凜生寒”,在座的人都驟然感到寒冷起來。既是寫潮來時氣溫驟然變化,又是說錢塘江大潮太壯觀,太奇妙,使人驚嘆,使人不寒而栗。自然的寒與感覺的寒疊加在一起,真是“凜生寒”。“凜”字用得異常好,把人們觀潮的神搖意奪的樣子,描寫得再生動不過了。而這個“寒”字,與前面的“雪”字照應,更顯得一氣呵成,天衣無縫。
一般觀潮詩往往只極力模寫大潮的雄偉壯麗,而這首詩從人和潮兩方面來寫。寫人主要寫聽潮,寫出觀,寫待潮,寫觀潮,寫觀感,寫出了觀潮的全過程。寫潮用了一虛筆一實筆:虛是“百里聞雷震”,從聽的角度寫潮聲; 實是“鷺濤來似雪”,正面寫大潮的雄奇偉麗。詩一張一弛,張弛有度,在雄渾壯美中顯出從容瀟灑的氣韻。用“雷震”起調,先是一張。二句接著是言“輟”,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張。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兩句仿佛與潮無關,完全宕開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將全詩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張。古人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其實也合作詩之道。這首詩利用張弛的原理,高低的變化,寫得波瀾起伏,動人心魄。《吟譜》說孟浩然詩“沖淡中有壯逸之氣”。而這首詩以雄健壯麗為主,我們可以說它是壯逸中有沖淡之氣。
上一篇:《李白·上李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益·臨滹沱見蕃使列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