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歸雁》原文與賞析
杜甫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此詩作于廣德二年(764)春暮,在成都草堂。詩中寄托了深切的鄉思,并隱含著對朝廷的系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了時間和客居情況,表現了急切希望回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后,八年來,杜甫挈婦將雛,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一直流離轉徙到四川成都。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一切準備,決計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歸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于是臨時打消了出峽的念頭,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萬里客”三字,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滿含著頻年奔波的凄楚況味,飽和著濃烈的鄉思之情。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 (浦起龍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比欢?,不料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于懷的回鄉之望,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一個問句,表現了作者希望回鄉的急迫心情,我們仿佛聽到作者深深的嘆息之聲。
正當作者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卻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飛去的北方,也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權的所在地。作者想到大雁也能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與故園久別,與朝廷疏隔,不禁愁思縷縷,衷腸寸斷。作者深情地望著高飛的大雁,把一片鄉情和對朝廷的無限眷懷,遙寄到曠遠的北方。
這首詩雖然很短小,但仔細咀嚼,卻十分動人。這原因,一方面是作者把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間,在平易樸實的語言里,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作者在表現手法上也不同于一般。寫歸雁的詩,常常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后再發抒議論。別的詩人不論,就是作者另外兩首題為《歸雁》的詩,也是如此。一首的頭兩句是: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绷硪皇椎念^兩句是: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倍际窍葘懘笱?,即先興而后賦。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從意念上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后再把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繼續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后興。這樣,不僅做到了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現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采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表現了在句式上的精心錘琢,后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音調優美,“神味高遠” (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并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 (周嘯天《唐絕句史》) 從這首五言絕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杜甫認真的創作態度和在藝術上的刻意追求。
上一篇:《溫庭筠·彈箏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籍·征婦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