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原文與賞析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這是一首傳誦很廣的名作,最能代表孟浩然詩的風格。
詩的背景是這樣:孟浩然住在僧人業師的廟里,他的朋友丁大(可能即丁鳳,有才華而不得志)約定晚上來廟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還沒有來,孟浩然就出廟等候他。
詩的前六句展示山寺一帶黃昏時美麗的自然景色: 夕陽偎著西邊的山頭,山谷剎時暗下來。明月照在松間,初夜透出清涼。風吹流泉,發出清越的聲音。采樵的人差不多都歸家了,鳥兒已回窩棲息,山野一片岑寂。孟浩然是一位寫景大師,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他用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詩人就用這些景物,來烘托候友的詩人自己。就中“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當與日星河岳同垂不朽” (王壽昌《小清華詩話》)。結尾的“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大意說,這位朋友約好來此住宿,可還沒有來。在兩旁長滿松蘿的路上,我帶著琴等候著他。
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 孟浩然
清《馬駘畫寶》
乍看起來,前六句是寫景,只有結尾兩句寫候友。其實不然,詩從一開始就在寫候友,不過詩人暗藏在景物中,沒有露面罷了。前六句看起來是無人之境,實際上是有人之境。是誰看到夕陽度嶺?是誰看到“群壑倏已暝”?是誰覺得“夜涼”?是誰“風泉滿清聽”?是誰看到“樵人歸欲盡”?是誰看到“煙鳥棲初定”?透過這些詩句,我們知道詩人候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們仿佛看到詩人佇立在路中,觀察著太陽的移動,觀察著天色,心里嘀咕著:天快黑了,該來了。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側耳諦聽著遠處友人的足音,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極目遙望遠處路上友人的身影,心里繼續嘀咕著:鳥兒都歸巢了,怎么還不來呢?待讀到“孤琴候蘿徑”,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與撫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驀地活起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他一邊沉浸在月白風清的夜色中,一邊撫著琴企盼著友人的到來。詩人就這樣借景物的描寫,表現自己對友人到來的諦聽和遙望,抒發自己渴望與友人共度今宵的迫切心情和友人久久未至的淡淡的惆悵。
孟浩然詩尚平淡,他的抒情詩喜歡選取生活的一個片斷,用敘述的筆調表述出來,用景物加以烘托,造成一個美好的詩的境界,讓感情從境界中汩汩流出。這種表現方法很獨特。他的詩很少華麗的辭采,很少夸張渲染,看起來很平常,因為它來自生活,而生活本身的含蘊是極其深厚的,因而他的詩的內容的含蘊也非常深厚,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詩人非常重交游,重友情。友情常常表露在生活中,詩人就選取孤琴候友這樣一個極小的生活片斷,來抒發他熱愛友人的淳真篤厚的感情。一九○八年,歐洲音樂家瑪勒用我國唐詩的法語譯文,加上他自己創作的一些歌詞,譜成一部配有男女聲獨唱的交響樂作品《大地之歌》。它的最后一個樂章《期望與告別》,就選用了這首《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可見真正的藝術具有永恒的魅力,將超越時空,永遠受到人們的喜愛。
上一篇:《杜甫·賓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賈島·宿山寺》原文與賞析